挖掘被低估的设计价值
关山月美术馆从2017年起推出“向设计致敬”系列学术项目,旨在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历史进行抢救性梳理和研究。张仃个案研究展为关山月美术馆“向设计致敬”系列学术项目的首个展览。展览执行策展人颜为昕表示,此次展览侧重挖掘张仃在设计界被低估的价值,“作为工艺美术学科的奠基人,张仃的艺术人生是同整个国家的艺术、民生、历史同步发展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当代设计的基础,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而且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回望大师,通过他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工艺美术贯穿在各个不同时代的发展,在与社会与大众的互动中,不仅仅能引发集体思考,也能呈现出工艺美术形成的脉络。”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艺术形象,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张仃之手。据王鲁湘介绍,展览的难点在于,相对于美术来说,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边缘地位,因此今天能够找到的张仃先生关于设计的资料非常有限。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每一次国际重大展览会中国馆的总体设计,全部由张仃先生设计完成。为我们赢得了国际友人和设计界的赞誉和高度评价。这些空间设计可以说涉及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但因为展览过后就拆除,所以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为此关山月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远赴欧洲各国,在档案馆中翻找,找到了一些图片,从中观众可以窥到当年的一部分设计效果。
张仃作品《忆江南》。
除此之外,张仃先生早年参与了很多国家形象的设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张仃出色地完成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设计,随后,他领导国徽设计小组,并参与国徽设计、开国大典典仪艺术设计,以及后来的团徽和团旗的设计。开国大典的景观设计,尤其是巨型宫灯缀饰成为经典的艺术设计范例。他还主持设计了中南海怀仁堂和勤政殿,参与并完成了“开国瓷”设计,以及被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美术组长。这些和国家形象有关的设计大多回避了个人色彩,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和张仃有关,其中不少是随着近年来研究文章的出现才开始为人所知。
张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