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风中的栀子树 作者:安裴智 薛俊强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两位作者敏感地抓住新世纪校园与社会、与时代、与世界、与宇宙的联系,抓住沿海城市出现的青少年成长问题,揉进创作主体自我的思考,力图给文学小说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现。
安裴智、薛俊强联合创作的长篇小说《风中的栀子树》,是一部反映沿海经济特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经济特区南滨市为社会背景,描写一个特区富商家庭中少女钱雯丽的青春成长轨迹与心理嬗变历程,揭示其在父母离异、缺失母爱的家庭环境下心理创伤与身体异变及其心理困惑与情感迷茫。同时,还塑造了史匡胤、唐晓慧、徐令仪、蔡漫君等一批中学生和大学生形象,侧重描写初中生史匡胤之死、高中生唐晓慧之死与大学生徐令仪出家为尼等事件,提出了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大、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及情感问题,以及如何在充满诱惑的物化时代引领大、中学生树立健康审美观,正确看待流行于大、中学校园的各种时尚风潮和时尚文化等现实问题,对特区“富二代”子女教育问题、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也作出了作者的思考与回应。
显然,《风中的栀子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揭示了女主人公钱雯丽初中时即受当时社会流行的不良审美观的影响,迷信美容减肥,到了高中阶段则继续迷恋瘦身唯美,沾沾自喜于被同学们赞美为校花,以至于罹患了严重的胃下垂。为此,她不得不到处寻医问药,甚至远走海外求医。读大学时,又得了急性胃出血,被送到医院抢救。幸得恋人郑昌兴献血救治,手术成功,于是两个年轻人在相遇相知的渐进过程中也收获了青春期爱情,并双双考上了研究生,走向人生的阳光地带。与此同时,还塑造了史匡胤、唐晓慧、徐令仪、蔡漫君、吕迪、陶然等一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同龄人形象,以及他们身边的社会成人钱金龙、邢嘉琪、戴雯雯、史文钧、约翰·汤姆森等一批人物,通过这些颇具社会转型时期特征的问题、事件及相关人物的描写,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大、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及稚嫩情感的裂变,展示了一幕幕发人深思的时代场景,进而提出在充满诱惑的物质主义时代,如何引导大、中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群体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看待流行于大、中学校园的各种时尚风潮和青春文化的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医疗科学等多元维度,对特区“富二代”子女教育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及体貌与灵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等关系问题,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作了既较为全面也具体而微的探索与剖析。
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中,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群体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是不存在的,没有问题的时代和社会也是不可能的。小说昭示我们,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不健康因素与日俱增,树欲静而风不止,风生于地而起于青萍之末。社会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蝴蝶效应,都能引起青少年情绪的响应。对此,长篇小说《风中的栀子树》给予了具体描述。小说揭示钱雯丽、史匡胤、唐晓慧、徐令仪、蔡漫君、吕迪、陶然等引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与心理问题,描述特区富二代问题少年在青春成长中的烦恼苦闷与心理嬗变,让读者在扼腕感叹之余产生对此问题的反思。这一点,在小说赖以依托和表现的沿海经济特区的表现尤为突出,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实际及其相关体验,揉进了耳闻目睹的一些大学生轻率放弃生命的惊心动魄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的那些也许一般人习焉不察的点点滴滴,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和再现所有这些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矛盾和纠结,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明显的社会学和教育学价值。
在长篇小说《风中的栀子树》中,两位作者敏感地抓住新世纪校园与社会、与时代、与世界、与宇宙的联系,抓住沿海城市出现的青少年成长问题,揉进创作主体自我的思考,力图给文学小说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现。这种切入当前社会关切的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担当精神值得称道,它所表现的主题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有血有肉地连接起来,乃属为事所发,合时而作。作品以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栀子树和栀子花,比喻天真无邪、处于青春成长中的大、中学生,“风”则隐喻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生水起的社会风潮和审美风尚。这部长篇小说试图以人物的情感心理的发展为主线,适当糅入梦幻、意识流等手法,是一部视域相对扩大了的青春文学小说,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场域侧面,揭示中学生在成长中的情感与心理问题,让读者在扼腕感叹之余产生反思。
《风中的栀子树》来源于生活,也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但若以文体的小说性来要求,读后也许会觉得,作品写得有点直白、外露,作者不太擅长和读者捉迷藏,笔法也欠缺含蓄。在语言上,一代新潮人物应有的时尚、尖新、俏皮、鲜活话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此外,在材料的取舍上也显得有些臃肿和松散,还可以更集中一些。对初次介入长篇小说创作的作者,也许有些苛求了。尽管这部长篇小说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客观地说,它仍是迄今为止的一部凸显当下沿海特区青少年成长主题的长篇新作,是作者从文学研究、教育专业向文学创作、小说写作崎岖道路上的艰辛跋涉与跨界试水,其文体探索精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