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行脚有心师造化 手头无处不江山

行脚有心师造化 手头无处不江山

分享

回顾大师的艺术经历,更可深刻理解其艺术理念:“行脚有心师造化,手头无处不江山。”

关山月夫妇于1942年。

关山月

◎ 杨益群

今年10月25日,是我国杰出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笔者在研究抗战艺术过程中,曾搜集了关先生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史料,并先后两次拜访过他。其抗战爱国的崇高精神,艺术上大胆创新实践的勇气,可歌可敬。回顾大师的艺术经历,更可深刻理解其艺术理念:“行脚有心师造化,手头无处不江山。”

●桂林,“行万里路”计划第一站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35年进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成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遂易名关山月。抗战爆发,他随师逃难澳门,住在普济禅院里画抗战宣传画。1939年秋,在澳门、香港等地举办抗战画展,香港《大公报》、《星岛日报》、《今日中国》画报(叶浅予主编)等分别发表画展特刊或画作。其中《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南瓜》《渔娃》四幅选送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1940年秋,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忱,从澳门冒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到韶关举办抗战画展。后因去战地写生的愿望落空,便经衡阳辗转到桂林,实践其“行万里路”计划。

关山月刚抵桂林,人地两生,只凭着广东省府参议阮退之的介绍信,找到广西省参议李焰生,安排住在七星岩附近一间简陋的公寓里。认识了夏衍、欧阳予倩、黄新波、余所亚等进步文化人,并和新波、所亚等画家结下深厚情谊。关山月在桂林居住年余,除曾短期赴黔、滇、川写生外,余皆在桂林周围登山涉水,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起早摸黑,自带干粮,边写生边创作。他决心要在学习表现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新技法,革新中国画。

关山月白天外出写生,晚上整理写生画稿,获得了一大批写生作品。秀美的桂林山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觉得应该进行大的创作,把百里漓江两岸胜景尽收画卷之中。但是,他所住的七星岩公寓,又小又暗,只有一张小桌子,施展不开。而且,他还欠了一大笔租金,住不下去了。幸好得到李焰生的帮助,住进其家,得以在李家的客厅里作画,桌子不够宽,他就把纸铺在地板上蹲、趴着画。奋战了月余,终于完成了一幅32.8厘米×2850厘米的长卷《漓江百里图》,开创了广西的“漓江画派”风格。

《漓江百里图》一经展出便立刻引起了轰动。关山月初次实践的结果受到了肯定,更坚定其师法自然,行万里路的信心。他随身带着这些作品,只身入川,由西南至西北,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塞北江南”到“大洋海疆”,继续实践其“行万里路”计划。《漓江百里图》也经历了战乱和文革的浩劫,有幸得以保存下来。作者不禁感慨万端,上世纪80年代,他在长卷末尾挥毫写道:

“抗日战争该图在西南西北各大城市展览,战后曾先后展出于羊城、香江、京沪及南洋诸地。1942年是卷在四川乐山展览时,武汉大学吴其昌教授观后即扶病为之题跋。”从题跋中可以窥见该图的大体经历及其在当时画坛上的影响。此图及其1991年秋重游漓江时所作姐妹篇《漓江百里春》,均献给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