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这个可以“吃”的设计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可以“吃”的设计展想告诉我们什么?

分享

看过那么多展览,你看过可以“吃”的展览吗?最近,华·美术馆就有这么一个好玩好看又好吃的“吃设计”展览。

 

展览作品《米·你的人生》。

 

玛瑞吉·沃格赞

看过那么多展览,你看过可以“吃”的展览吗?最近,华·美术馆就有这么一个好玩好看又好吃的“吃设计”展览。

这也是全球“吃”设计先驱玛瑞吉·沃格赞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由华·美术馆主办,荷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支持,展期持续至2018年3月4日。

她是全球首位“吃-设计师”

来自荷兰的玛瑞吉·沃格赞毕业于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目前担任该学院“人与食物”专业带头人。她于2016年创立了荷兰食物与设计研究院,从事“吃”这一设计领域的研究长达18年。据介绍,以“食物”为创作对象的设计师往往被称为“食物设计师”,他们探索食物带来的各种感官体验:例如越发精致的摆盘、讲究的营养搭配、创新的原料和加工流程,抑或是造型感十足的食物设计,不断惊艳着人们的感官。对玛瑞吉·沃格赞而言,大自然所创造的食物已近完美,为此,她另辟蹊径,以“吃”这个行为作为切入点,成为了全球第一位“吃-设计师”。

玛瑞吉认为食物的形态只是讲述故事的一种手段,她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是将食物视作生命的源泉、世上最大的经济力量、维系着每一个人的载体,从食物的产地、加工、生产、消费、礼仪、心理、历史、文化等范畴进行“吃”这一动词的设计。她告诉记者:“我们说的食物不仅仅只是我们盘子里面看到的那个东西,它也需要生长,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它的营养又经过怎样的过程进行转化,这些都是和人类紧密相关的。”

因此,“吃设计”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和全新的创作路径,玛瑞吉尝试着用行为、装置等多种方式展现食物的力量和对新的进食行为的探索。

通过食物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14件装置、影像和设计作品,不仅是玛瑞吉对“吃”这一概念最直观的探讨,更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帮助人们感受和理解“食物是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材料”。

其中,作品《唇唇欲动》中每一样餐具上的食物都是真实的、可食用的,放大强调人类器官与食物进行的最亲密接触;而高高低低的餐具远远看去,也像我们所居住的高低有致的城市建筑。玻璃滴管装置作品《泪滴》,则以互动玩耍的方式在二人之间创造试验关系并体会各种情绪。在互动作品《镜食》中,两位观众坐在一张桌子前,互相只能看到对方的嘴,在耳机语音提示下通过镜子与对方一起做一个面包。这些作品是从“吃法”上进行了最纯粹的讨论,研究食物带给人的直接触感可以增强人类接收食物本身时受到的冲击。

食物进入我们的胃,从而激活我们的大脑,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绪。因此,玛瑞吉不仅通过她的作品让人们对自己所吃的食物及其吃法有更深刻的了解,她还希望触动和激发参与者的反应,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唤醒人们对过往时代的记忆,从而通过食物和吃法来触动他们的内心。

作品《口口相传》、《米·你的人生》以及充满感性、促使不同人群交流回忆的喂食互动作品《吃·爱·布达佩斯》,则是通过食物背后衍生出的日常故事,传达出食物应有的人文属性,并在互动中感受与理解他人。玛瑞吉说,“两个陌生人之间如何能够相互去感受,我觉得喂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喂食其实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且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重新认识和发现食物

玛瑞吉·沃格赞在多年的设计研究探讨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八大灵感”理念,这八大灵感包括:感官、自然、文化、社会、技巧、心理、科学及动作,她认为这些灵感能够给食物设计师和创意作品提供思考来源。

“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是挨饿的,大多数人都有很多的东西吃,甚至是有太多的东西吃,在食物上人们已经达到了一种生活的富足,但人们却忽略了食物的美好,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她说。

比如作品《糖枪》就是用糖制成一把把枪,并用糖果作为子弹,意在指出高糖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植物骨骼》和《草本动物》是从食物构造和存在方式、进食者生理和心理进行探讨,玛瑞吉用一些素食品仿制成肉类,并虚构出了几种草本的动物。

在《鸡蛋交易所》,你可以将鸡蛋领走孵化出小鸡,也可以拿去煮面,不同的选择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从食物烹饪方式进行研究的作品《炮根问底》和食用工具的再创造作品《垂涎》,都是对如何食用进行再思考,从而映射我们生而为人的根本。

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作品《意面桑拿》则通过融合声音和不同的感觉,让人们沉浸在一种意面带来的闲适散漫的体验中,与未来主义者倡导速度、激进和动力形成强烈对比。在这个作品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意面团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当场煮熟食用。

通过此次为期三个月的“吃设计”展览,食物与设计创作视角相结合,将为观众提供一种重新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让更多人发现食物的内涵和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传递隐藏在“吃设计”之下的反思、关怀、期待和爱。(记者 谢晨星)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