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客厅中的姐妹》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
胡善馀《美人蕉》
◎深圳特区报2019年04月09日讯 (驻沪记者 匡彧)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3月中旬从北京移师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这次聚焦20世纪前半叶中国留学法国艺术先驱作品的展览,无论是质量还是份量,都称得上重磅,它极其细致地梳理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主干和脉络,很多展品来自私人藏家,保存精良,画作水准堪称惊艳。常书鸿留法十年最重要的作品《客厅中的姐妹》更是第一次在国内亮相。恰逢初春,西岸馆外,樱花开得如烟如雾,掩映着蜿蜒在馆内的这条中国现代美术开拓者们的前行之路。当年,从上海到巴黎,一艘运兵医疗船颠簸40天,载着艺术先行者一路西行,他们最终以丰硕成果,写就中国现代美术史一页光辉的篇章。
本次展览展期至2019年6月9日。
乘着博尔多斯号去法国
留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当年,众多公派或自费的中国学生前往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美术等学科。很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所学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在美术领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厐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等人,都曾留学法国,且大多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研习油画、素描、雕塑等美术科目。他们既接受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也正是他们,一举奠基、开拓、改变且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联合主办。展览由主展与两个专题板块组成,共展出40余位留法艺术家的160余件绘画、雕塑作品以及研究资料。为了方便观众欣赏,策展方特别对展品进行了分类展放。其中,以学院派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构成的作品集中在一个展厅,像王如玖、吴法鼎、徐悲鸿的油画。倾向于20世纪早期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艺术家作品集中在另一个展厅,如上海美专、杭州美专等一批艺术家的佳作。
在这次展览的宣传册页上,印着一艘前行的邮轮。据介绍,这是一艘真实存在过的邮轮,名为博尔多斯号。先驱之路,即从博尔多斯号开始。一百年前,这艘船和一群年轻激昂的中国学生,启航西行之旅,中国现代美术篇章的第一行,就在这艘船上起笔。
据策展方介绍,二战刚一结束,法国就把这艘运兵医疗船投入到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航线。它的起点在上海,终点在马赛。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艘还未来得及全面改造、仍留有很多担架位置的医疗船,运载了中国第一批前往西方学习现代文化的先驱人物。史料记载,1921年8月13日,博尔多斯号从上海启航,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一百多名学生搭乘它前往法国。其中,北京的学生是从上海乘船的。船到达香港后,广东的学生从香港上船。在很多当年留法的艺术家们个人的书信、日记、回忆录中,他们都用大量笔墨记述了自己40天海上航程生活的细节。
艺术家的传情画笔
策展人、中央美院副教授红梅介绍说,本次展览之所以界定在1911年至1949年之间,是因为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民国美术期。1911是历史之年,也就在这一年,才开始有专门学习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的中国留学生正式在学校注册,而在早前,中国留学生都是学习理科和工科。本次参展的艺术家王如玖、吴法鼎两位就是代表。他们本是由清政府官派出国留学,一个学习陆军,一个学习法律,两人后于1911年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改学艺术,王如玖研习油画和雕塑,成为著名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吴法鼎则主攻油画。
在林林总总的160件展品中,悬放在展厅最显著位置的是常书鸿的大尺幅油画《客厅中的姐妹》。这幅作品创作于1936年,当年荣获法国国家沙龙银奖,随后被一位法国藏家购得,作为家族永久收藏。去年,龙美术馆在竞拍中以重金将其购得。
《客厅中的姐妹》画面鲜艳,人物明媚,艺术家是以妻子为模特,描绘出她在家中客厅读书的美态。据红梅教授介绍,画中两姐妹的形象,实为常书鸿妻子陈芝秀一人,只是她穿着不同衣服入画。精于学院派古典主义绘画技法的艺术家,在纯熟的技巧中饱蘸深情,把妻子娴雅的日常描画得美哉悠哉。中式美人倚坐西式油画中,东西杂糅,摇曳生姿。
常玉的《红衣女子》也是美不胜收。寥寥几笔,简单得几近稚拙的笔触,一个娇艳的女人跃然画布。女子的头发和上衣被任性地涂满红色,画面却不滞重,反倒有轻盈的灵动。常玉是最有办法的画家,能用最轻的力,画出最有起伏的情绪,最有动态的花、马和人。
《杨仲子全家福》也是吸睛之作,它以沉静之态吸引观众驻足,忍不住与画中人对视。这是徐悲鸿的佳作,画的是好友杨仲子一家。杨仲子是中国最早留学欧洲研习西方音乐的先驱,回国后传授西方音乐,创建并推进中国音乐教育教学体制,倡导改进并推动民族音乐发展。这件创作于1928年冬天的作品,徐悲鸿画出了杨仲子和妻子、孩子闲适的状态。画中三人神态各异,在艺术家的传情画笔下,观众似能看到他们恬淡表情之后的情绪。
先行者们的足迹
在本次展览上,有一面展墙专门展示“中国留法艺术会”的照片和发展图表。中国留法艺术会当年成立于常书鸿家中,是中国留学生们聚会的地方。它从成立到结束,延续了20年。期间,大约有112名艺术家往来于此,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基本都曾加入其中。它称得上是活动时间最久、组织最完备、人员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留学生艺术团体。团体中的艺术家,都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他们也都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照片和文字记录着先行者们的足迹。初到法国,这些留学生汲取西方艺术,学习油画、素描、水彩、雕塑等新式美术科目,并迅速取得优异成果。很多人进入巴黎和欧洲的艺术沙龙,常书鸿就因成绩优异多次获奖。
在自我探索学习的同时,他们更肩负起向国内传播西方艺术的重任,通过杂志向国人介绍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常书鸿和几位艺术家,几年间发表的文章超过90篇。他们以急切热情的笔,详细解说西方美术各个流派,力推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后期归国后,这些前行者们更将先进的西方学院派教育体系引入中国,从而构建出我们今天大学艺术教育的模型,以及基础学科的设置。
一个展览,还原出留法艺术家这个先锋群体。一百年前,他们逐浪而去,为求知远行。数年之后,他们满载先进的知识理论归航。他们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面貌,更把一种叫做艺术精神的东西绵延传递。这是一种深情的劳动,所以站在他们的画作前,你会觉得每一幅都格外动人,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