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艺术>首页推荐>

激情岁月书写深圳文艺华章

激情岁月书写深圳文艺华章

分享

他们就是2019年“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推出的三位文艺名家:祝希娟、冯刚毅、何煌友(已故)。在深圳经济特区这块沃土上,他们聆听时代声音,奉献艺术精品,书写了深圳文艺建设发展的时代华章。

祝希娟在电视剧《命运》中友情饰演老干部文华大姐。

著名粤剧演员冯刚毅《驼哥的旗》剧照

摄影家何煌友


他们专业卓越,孜孜追求,不断攀上艺术高峰,为深圳文化艺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德艺双馨,淡泊名利,彰显着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就是2019年“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推出的三位文艺名家:祝希娟、冯刚毅、何煌友(已故)。在深圳经济特区这块沃土上,他们聆听时代声音,奉献艺术精品,书写了深圳文艺建设发展的时代华章。


祝希娟: “深圳才是我的家”


她是中国百花奖首位最佳女演员,曾入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人到中年从上海举家南迁,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拓荒牛”,投身深圳电视台建设,创立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在演员身份之外,还开始从事影视创作生产管理,成就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深圳制作”……她就是祝希娟,她的艺术事业在深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初,祝希娟举家南迁深圳。到达深圳后开始参与筹建深圳电视台的工作,并担任副台长的职务。她与同事们吃着泡面加罐头,在一片荒芜中建设着一个全新的电视台。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正式诞生了。祝希娟开始招聘文艺工作者,想发展深圳的影视事业,当时深圳在这块还是一片空白。


1984年,深圳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爱在酒家》出炉,该剧由著名导演郭宝昌执导;1985年,反映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的电影《男性公民》面世……随后,由祝希娟主持开拍的《北洋水师》《特区法官》《魂系哈军工》《大空战》等电视剧相继登陆荧屏,多次获得电视剧“飞天奖”等荣誉。“当时我觉得应该反映特区沸腾的生活,于是之后拍摄的电视剧题材大都是反映深圳人民如何开拓创业、艰苦奋斗的。”祝希娟说。


1989年9月,深圳电视台成立电视艺术中心,由祝希娟担任中心主任。她继续推动“深圳制造”电视剧的创作。1996年,她率领深圳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组前往美国,拍摄了反映华人新移民故事的电视剧《百老汇100号》,这部作品在国内以及美国的华人社区影响颇大。


祝希娟还多次邀请著名导演、她的恩师谢晋以及陈荒煤等国内著名艺术家来深圳,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了深圳文化事业的发展。


“1998年,我从深圳退休,随儿子定居洛杉矶。2006 年,我回国成立公司。深圳才是我的家。”这是祝希娟浓浓的“深圳情结”。从美国回来深圳后,祝希娟没有停止拍戏。近年来,她还一直在为年轻人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努力。2017年,祝希娟获得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冯刚毅:


粤剧人生 “梅开二度”


1989年4月,深圳粤剧团著名演员冯刚毅凭借《风雪夜归人》获第六届“梅花奖”,成为粤剧界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作为深圳粤剧团潜心栽培的著名粤剧演员,冯刚毅曾任深圳粤剧团领衔主演、副团长,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让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在深圳闪闪发亮,而深圳也成就了他璀璨的粤剧人生。


冯刚毅从小酷爱粤剧艺术,1965年底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深圳粤剧团的前身)。1984年,由他主演的新版粤剧《风雪夜归人》正式推出。广东评论界盛赞该剧“吹皱一湖春水”。同年,深圳粤剧团赴中南海礼堂演出该剧,随后在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开辟了现代戏在国外演出的先例。


然而,在获得戏曲界最高奖项之后,冯刚毅也曾暂别了舞台,但他内心深处始终眷恋着粤剧事业。最终在1992年春天重返舞台,并改变戏路挑战了《双枪陆文龙》《盘丝洞》等戏。2002年,冯刚毅凭借《驼哥的旗》获中国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二次获此奖项的第一位演员。


艺术之路贵在从严求新。过去冯刚毅的文戏为人所称道,在粤剧界以多情小生形象扬名;现在他拓宽戏路,在武戏上铺展新途。他努力摆脱千人一面、百戏一腔的艺术实践,还博采何非凡、新马师曾、陈笑风、罗家宝诸家唱腔之长,加以融会创新。


1992年9月间,深圳粤剧团第二次赴新加坡商演,掀起了一股粤剧旋风。当深圳粤剧团载誉归来后,广州市出现近年罕见的排长龙购票的盛况。1993年春节前夕,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冯刚毅首届“深圳市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同年,“冯刚毅粤曲唱腔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大厅举行。


自1963年在广东省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到2007年退休,作为粤剧界唯一一个两届“梅花奖”得主,冯刚毅坦言,他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深圳粤剧团给了他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深圳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和各级领导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是粤剧能在深圳“梅开二度”的主要原因。回忆过往,他坦言将更加关注剧本创作,争取机会与青年演员互相交流促进。(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何煌友:


深圳摄影第一人


用镜头记录下深圳原来的面貌,是何煌友认为最自豪的事情。他曾用过的胶卷达6麻袋之多。他是当之无愧的“深圳摄影第一人”。在他的镜头下,一张张照片不仅串联起深圳从老宝安县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历程,而且表现了深圳从边陲县城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他以广东人特有的敏锐与实干,带领大家开创了深圳摄影的繁荣局面。


1955年,何煌友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他在部队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战士们的工作和生活实况。1970年,何煌友转业复员到广东宝安县文化馆工作后,拍摄了大量有关宝安县的农业、工业、边防、渔业和文化历史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火热场面。1980年,何煌友发起成立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并担任会长。他带领深圳摄影学会白手起家,在深圳建起了全国绝无仅有的一座摄影大厦。1987年他们联合香港公司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摄影十杰年赛。这项赛事一直持续了十四年,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摄影赛事之一。


1995年,何煌友代表深圳摄影学会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组成代表团参加第23届国际摄联大会,并协助中国摄协以一票之微赢得了第24届国际摄联大会的主办权。最终第24届国际摄联大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了表彰该大会的成功举办,国际摄联特别授予何煌友FIAP“杰出贡献”荣衔。


毋庸置疑,何煌友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最忠实的记录者之一。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为了记录那激动人心的岁月,何煌友跑遍了深圳所有的工地和重要场合,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那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如标志着改革开放建设正式展开的《蛇口炮声》、深圳建成的第一座高楼《金城大厦封顶》及深港关系转变的《港督视察深圳水库》等,还有用了三年时间才捕捉到那“一声春雷一座新城”,诞生了艺术与寓意俱佳的杰作《春雷》。


何煌友1996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荣誉奖”,1997年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贡献荣衔”“银质奖牌”“E-FIAP奖牌”,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些不仅是属于何煌友的荣誉,更是属于深圳摄影的荣誉。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责任编辑:肖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