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记录发展变迁——1982年和2018年梧桐山远眺深圳城区。何煌友 摄
照片记录发展变迁——1982年和2018年梧桐山远眺深圳城区。张燕方 赖雅君 摄
■ 深圳特区报2019年08月14日讯 (记者 尹春芳)
素有“深圳摄影奠基人”之称的何煌友,用一部相机记录下深圳跨越时代发展史的重要影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之际,由深圳美术馆、深圳机场集团主办的“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深圳题材摄影作品展(1949-2019)”正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候机厅和深圳美术馆两个场所进行展示,其中何煌友所拍摄的照片出现在“鹏城依旧”和“沧海桑田”两个板块。通过这一张张精选的照片,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深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体会到何煌友对摄影事业的赤子之心。
作为以“深圳”命名的市立美术馆,关注本土艺术是该馆的学术定位,对何煌友摄影作品的收藏也成为该馆的一大特色。那么深圳美术馆对何煌友摄影作品的收藏有什么故事和价值?本报记者采访了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以及相关策展人等业内人士,为读者一一解开谜底。
深圳摄影的“拓荒人”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凝聚了几辈来深建设者的辛勤耕耘。深圳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尤其是那些早期来到深圳并对深圳文化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们。
何煌友是早期来深工作的艺术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不仅因为他来深时间早,工作时间长,更在于他所从事的是早期极少人从事的摄影工作。
何煌友于1938年出生于现深圳市横岗西坑村,1955年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事电影放映和摄影等宣传工作。1970年,何煌友转业到广东省宝安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摄影工作。1980年创建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并担任会长,直至2013年去世。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何煌友就用自己的相机忠实记录深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那时候,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直兢兢业业奋斗在深圳摄影第一线,记录并见证了深圳30年来的城市变化:蛇口开山第一炮、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深圳第一个迎春花市……
他用镜头忠实地记录着深圳的历史,其作品也多次获得各种奖项:199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银质奖牌”;199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E-FIAP奖牌”;1998年荣获首届广东摄影朝阳奖“荣誉杯奖”和“创作杯奖”;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机场候机厅,何煌友的作品吸引了来往的旅客们,人们驻足交流,惊叹深圳的巨变。何煌友的镜头下,一幅幅大气磅礴、生动活泼的影像作品向世界传递出深圳的声音,展示深圳所独有的气质与价值,这些照片记录着深圳的过往,表达着这座城市的风貌与文化。
为什么要收藏何煌友的摄影作品呢?“深圳美术馆作为一座城市命名的美术馆,有义务和责任为深圳这座城市记录和整理文化记忆。”这是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谈及收藏原因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收藏这些摄影作品,也就是收藏一段城市记忆。对于收藏摄影作品的价值,张燕方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影像作品因其独特的纪实功能和艺术形式,将成为美术重要的收藏内容。一方面对于过往的记忆,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很多历史场景和活动现场以及原初的历史面貌更多的是停留在想象上,但是如果配以摄影作品,历史的瞬间不仅被重现,历史的记忆也将重新开启;另一方面,收藏摄影作品,对于摄影家的荣誉和创作,对于摄影艺术发展都着重要的作用。
在张燕方看来,像何煌友这样在个人创作上成果辉煌又为深圳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艺术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他的作品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摄影并不普及的年代,他为这座城市保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正是鉴于何煌友作品的纪实性意义与艺术性价值,自2015年开始,深圳美术馆就已经启动对何煌友的摄影作品进行收藏。”
挑选247件代表性佳作收藏
何煌友拍摄了一系列深圳创业发展历程的照片,数量颇多,那么以什么标准收藏,收藏哪些作品呢?
据张燕方介绍,经前期与何煌友的家人沟通,深圳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对何煌友作品进行了整理,挑选出247件较能反映何煌友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收藏。2016年8月29日,深圳美术馆组织了深圳美术馆收藏何煌友摄影作品评审会,并最终确定247件作品全部收藏。
谈到收藏的标准,深圳美术馆策展人李原原告诉记者,珍贵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收藏的这些作品是基于何煌友此前自己编辑出版的四本摄影作品集《春雷》《鹏程叙旧》《老深圳(上)》《老深圳(下)》,对从老宝安县到深圳特区的发展进行细致的记录。这些不仅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史,也是深圳市民对这座城市追忆的“纪录片”。
“这四本摄影作品集的作品本身就是何煌友先生精挑细选出来、他自己颇为满意的作品。入选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精品”,李原原介绍说,“深圳美术馆在这四本摄影作品集的基础上,精选出247件作品,非常珍贵。”
专业策展让市民与摄影作品零距离
一个美术馆与博物馆,如果让藏品“沉睡”,其收藏不能与公众分享,也是一件没有社会价值的事情。收藏只有跟公众发生某种关联,才有了社会价值。
李原原还记得2010年深圳美术馆举办的“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很多老深圳人前往参观,他们指着照片中自己的老房子感动得流泪。
回忆往事,展览的一些细节还历历在目。比如,在何煌友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中,《蚝民赶海》《最后一个盐场——大鹏龙岐盐场》《宝安县农业学大寨群英会》《下沙大队春播》等照片展示了深圳早期的风貌;一幅拍于1979年7月20日的《蛇口开山炮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则让人们难忘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刻。展览中厅的11幅照片依序排列,它们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深南东路与人民路的连接段到深南大道与中山园路的连接段,记录了深南大道的建设过程,呈现出这条深圳标志性道路的早期全貌。
这次展览得到了市民和业内人士的大力热捧,那些根植于记忆深处的火红年代通过一张张照片被唤醒,这就是摄影的魅力与价值。
近年来,通过系统的收藏,深圳美术馆已经建立起深圳城市发展的完整图像谱系,并定期通过自主策划,举行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让这些藏品与市民面对面。譬如,去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观·照——2018深圳美术馆当代影像艺术展”以百余件摄影、影像、装置、绘画和老物件,向观众展现了深圳的历史变迁和都市文化。大批城市纪实摄影作品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