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的瘟疫》
《血疫》
《病毒来袭》
《我们为什么 还没有死掉?》
深圳商报2020年02月18日讯 记者 刘悠扬
相比其他行业,出版几乎是最后被疫情波及的产业,但最近这个圈子也发生了两个突破“次元壁”的事件。一是武汉方舱医院的读书人,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阅读的图片冲上热搜,连远在美国的该书作者本人,也在网上转发了这条新闻;二是以娱乐闻名的豆瓣鹅组,最近兴起了阅读政治类通识书的热潮,被戏称为“八组文艺复兴”。
过去,国内社科书很难照进现实,如今变化正在发生。就像方舱医院读书人和豆瓣鹅组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从书中找到现实的答案,找到可以身体力行参与改变的入口。
这段宅家的日子,相信你看过不止一份传染病书单,大家都希望通过读书来学习提升,补充弹药。今天,深圳商报《读书周刊》为你准备了一份视野更广的战疫书单,除了普及疫病相关知识,希望能帮你从社会、法律、传播等维度思考更多。
《逼近的瘟疫》
了解传染病的入门书
如果你需要一本了解当代传染病的入门书,推荐《逼近的瘟疫》。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克服了骇人听闻的黑死病、肺结核、流感等传染病。科学家踌躇满志,认为只有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能威胁人类健康。但随之而来的是玻利维亚出血热、巴西脑膜炎、埃博拉、军团症,种种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
作为拥有斯坦福大学细菌与免疫学博士学位的资深科学记者,劳里·加勒特的《逼近的瘟疫》,正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传染疾病爆发的描述。
她讲述了传染病爆发的恐怖,也写出了科学家抗争搏斗的努力,既有医学的视角,也有社会学的分析,堪称了解当代传染病的入门书,放在当下的中国尤其适用。
《血疫》
埃博拉纪录片式还原
由于最近的肺炎疫情,人人草木皆兵,美国主持人“崔娃”特雷弗·诺亚讲述他因非洲埃博拉疫情遭到异样眼光的一段脱口秀视频火了。当时他从南非乘机回美国,作为非裔,机上乘客、美国海关都对他严加提防。
很多人对“埃博拉”久闻大名,但埃博拉到底是什么?看《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一书,读者不必身处埃博拉疫区,也能感受到这种线状病毒带来的彻骨深寒。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对病发过程纪录片式的描述,每一个字都像埃博拉病毒一样瘆人。而他本人因为这本非虚构著作,获得了美国疾控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是该奖有史以来唯一非医师身份的得奖者。
想了解瘟疫如何传播、如何肆虐,这本书可能是当前最具现实感的著作之一。
《病毒来袭》
大数据能消灭病毒吗
今天,无孔不入的数字监控,能在疫情演变成流行病之前及时发现和应对吗?致力于流行病早期检测和控制的独立研究机构创始人Nathan Wolfe在《病毒来袭》中就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流行病预测。
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构想了流行病未来的末日——在疫情聚合图的帮助下,这是一张包含所有人所在位置、感染的微生物、流动的地方、接触的人,结合了数字化和生物学的信息图。
这一次,运营商、手机APP已用于精准定位,追踪移动轨迹,锁定感染人群。只是网络平台寻找同乘者的启示,还是反映出联控联防运行机制的“断层”,距离理想仍有很大差距。
同时,打造一张防控网络,该如何处理隐私泄露的难题正变得日益紧迫。
《我们为什么 还没有死掉》
免疫系统是怎么运作的
不管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流感、普通的小病小痛,你体内的免疫系统其实都活跃在第一线。
那免疫系统平时都在干什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时候,它又在干什么?是什么让人在医护人员的救治下,扛了过来?
今年1月,一本叫《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的科普读物在中国出版。它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医学学士、微生物学硕士、科学史与哲学博士伊丹·本-巴拉克。关于“免疫系统到底是干嘛的”,它给出了生动的解释。
不要等到疫情或者大病来到身边时,才去了解“免疫”两个字,毕竟减轻伤害的关键一步,是知道这个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