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蔡良焕
深圳周边海域5月起进入休渔期,休渔后的深圳肉菜市场,海产品供应总体充裕,品类与休渔前相若,价格有所上涨,市民菜篮子暂不受大的影响。
5月17日,周日,离开始休渔已半月有余。上午11时,记者来到位于莲花二村的肉菜市场,只见市场上的海产品摊档经营如常。摊档上摆卖的海产品总体上也是满满当当,南方老百姓日常食用的品种,如剥皮鱼、鹦哥鱼、龙利鱼、带鱼、马头鱼、红三鱼、海立鱼、白鲳鱼、鱿鱼等等,悉数在列。甚至还有应节的贝类产品——海薄壳。
记者站在两个摊档中间,两个档主一个向我介绍石斑鱼,另一个向我推销水库鳗鱼。“刚刚到的货,很新鲜,肉又嫩又滑,一斤才100多元。”说话间,正在里头忙活的摊主放下手上的菜刀,拿起刚刚切下的石斑鱼鱼肚连鳍部位对记者说:“石斑鱼最好吃的部位,总共也就一两斤重,听你说话的口音像我老乡,给你。”我还没问是哪种石斑,旁边的档主便一个劲推销他的水库鳗鱼:“我这边不卖淡水鱼的,是朋友钓到临时放在这里卖的,一条十多斤,太难得了。”记者随后在卖石斑鱼的那一摊档买了一条3斤多重的带鱼,还有个头相对较大的龙利鱼,两种鱼的单价都是一斤70元左右。
说完供应的量和品种,读者一定也关心市场价格。没错,这也是记者想要了解的。想要真切地了解,最实在的办法是自己去买几次菜,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砍价。于是,记者在相对偏僻的一个摊档又买了若干种不同的鱼,以及又一条龙利鱼。为啥又买龙利鱼,因为后买的龙利鱼,个头虽比先前买的小一些,但一斤只要45元。这正好反映出海产品价格的特性,就是同一种产品,个头大小不同价格往往也不一样。比如,相对高档的斗鲳,3斤重一条的可能是一斤一百二三十元,5斤重一条的一斤一定在150元以上,这是休渔前的行情。休渔后,记者看到市场上斗鲳不少,但个头大的不多。
从记者买的海产品的价格以及从摊档老板处了解到的信息看,休渔后,市场上海产品的价格总体上是上涨的,但涨幅不一,高的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低的则可能几乎感觉不出。另外,可能每天的行情也不一样:如果碰上哪天批发市场上供应少了,价格就要比其他日子有所提高。同时,就算同一个肉菜市场,不同的档主卖的同一种产品,价格都会不一样,因为有的愿意薄利多销,有的是太公钓鱼待价而沽。至于不同的市场,价格差别就更大。记者了解到,同在福田区,相隔只是几公里远,香梅市场的鱼的单价就要比莲花二村的高出很多。反过来,南山渔二村的蛇口市场和罗湖的东门市场,同一种海产品的可比价格又要比莲花二村低一些。这也正好解释了一个词:“海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