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师傅现场制作咸肉粽。深圳晚报见习记者方舟摄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方舟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粽子作为端午节的象征之一,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各地因物产、风俗不同,制作粽子的食材和工艺也不尽相同。从鹏城辽阔的山海之间,到城市的街头巷口,人们使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着节日别样的人间烟火,形成各具特色的“深圳味道”。
南澳海胆粽
成南澳美食名片
阳光充足、海水清冽的大鹏半岛不仅沙滩远近闻名,还盛产着一种叫“海胆”的海鲜。煲汤、刺身、炒饭……海胆作主角,频频出现在当地人的餐桌上。而随着端午节和海胆采摘季尾声的临近,南澳迎来了海胆的“压轴演出”——海胆粽。
与我们常见的“三角粽”不同,“海胆粽”形状呈长条形,是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海胆粽所用食材全部来自大鹏的山海——水草、海胆来自附近海域,芒叶、糯米则产自大鹏山。”南澳半天云村居民张长妹说。
一根咸水草、两条鲜芒叶,加上刚捕捞的海胆和产自大鹏山的糯米,一只海胆粽便在张长妹手中迅速成形,再用柴火蒸煮4个小时,海胆粽便可以端上饭桌食用。张长妹向深晚记者介绍,“当地人几乎都会包海胆粽,我小时候就常常用沙粒代替糯米来练习包海胆粽。”
深晚记者了解到,当地包“海胆粽”的传统距今已有一两百年历史。据张长妹回忆,小时候太婆告诉她,早在太婆小时候,端午节家里就会包海胆粽。“对我来说海胆粽就是妈妈的味道。之前读书的时候,早上妈妈会把海胆粽蒸好放进我的书包,让我带到学校里吃。”张长妹说。
2004年,张长妹制作了很多海胆粽赠送给亲友,原本只是为了联络感情,却没想到大受欢迎,以至于很多人打电话回购。在食客的“倒逼”下,张长妹开始将海胆粽做成一门“生意”。2005年,张长妹第一次将海胆粽从当地人的家中搬到了市场上。第一年试水的效果让张长妹大吃一惊,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竟然总共卖了2万多条。在张长妹的带动下,许多客栈和餐馆陆续加入到售卖海胆粽的行列中。海胆粽逐渐走出南澳,成为外界了解南澳的一张美食名片。
蛇口咸肉粽
外籍友人慕名来购
除了山海之滨,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也有一家全手工制作的粽子店。在南山区渔村路一家名为嘉华小吃店的门口,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排起长龙购买刚出锅的粽子。店主叶师傅对深晚记者说,他手工制作粽子已20余年,门店所卖的粽子皆是现场制作、现场蒸制,每次出锅都供不应求,因此每个顾客只能“限购五个”。
早晨5时,叶师傅便到蛇口海鲜市场购买新鲜食材。回到店面后,便把糯米、馅料、粽叶摆在店面门口开始现场制作。深晚记者观察到,叶师傅包粽子的手法极其娴熟,从取粽叶到捆粽子,整个过程只用了21秒。据叶师傅回忆,咸肉粽的配方来自他的岳母,一开始自己在路边摆摊,后来顾客口口相传,生意越做越好,从2004年起才有现在的店面。
“绑粽子的是我老公,在外面招呼客人的是我姑姑,弟弟负责收钱,爸爸和叔叔负责包粽子。”叶师傅的女儿向深晚记者介绍店内“员工”的构成。叶师傅的女儿目前负责记录线上的订单信息,据她介绍,每天门店和线上总共能卖出近两千个粽子。
在排队购买粽子的人群中,大多数是慕名而来的食客,其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来自英国的David(大卫)告诉深晚记者,是深圳的朋友向自己推荐的这家店,因此决定来尝一尝。在排了近20分钟后,他如愿买到了5个咸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