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美)约翰·奥莫亨德罗著 张经纬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版
□ 陈建银
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历史和传统,不同地方的人们为何会形成差别巨大的方言系统,这些问题都与文化人类学有关。约翰·奥莫亨德罗教授所著的《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非常适合对文化、社会问题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阅读。本书并结合大量案例,用尽可能简洁和通俗的语言,传递了这门学科的许多基本重要理念。
虽然中小学生对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知之甚少,该类学科甚至也不是大学本科多数专业的必修课,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不少中学甚至一些小学为拓宽学生社会视野、培养观察与沟通等能力,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文化人类学理念与方法,设计相关的走访、考察、访谈活动。约翰·奥莫亨德罗也指出,如果孩子们希望长大后从政,成为国内外社会改革的主推者,就应当掌握文化人类学,加深对贫困等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样,要成为媒体工作者、科学家、教师等,人类学思维有助于提升人们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各类社会文化系统。
本书首先以纽芬兰居民生活方式的演变为例,探讨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亚文化的概念,继而引入族群、种族及各自生活方式的讨论。文化具有整合性特征,会因价值取向得到强化,会出现文化变迁现象,对于个人及群体行为有着很深影响。理解这些概念,对青少年加深对于各类社会、文化问题的认识,学会从文化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包容多元的态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奥莫亨德罗介绍了浸入式田野调查的方法,讲解了基本的步骤,并着重介绍了田野调查相关的研究伦理、学术伦理。这对没有深厚社会经验、还不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社会语言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挑战。比如,中小学生组成的调查团队深入城中村开展调查,或到某地考察走访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就需要首先向调研目的地重要的相关人群,解释调研目的;其次,要避免伤害被调研人群,包括人格、尊严上的伤害,如果受访者要求匿名出现在调研报告中,应当尊重其权利;第三,不得捏造数据,或者只收集有利于预设结论的数据。
书中还分别引入了比较性问题、历史性问题,引导读者理解文化人类学视域以内,不同族群、种族、国家、地域在文化传统方面呈现的巨大差异,以及求同存异建立共识与包容的可能性等。奥莫亨德罗也讲述了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互动过程,加深读者对文化形成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别围绕青少年容易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却欠缺反思观念的问题,引入了反身性问题、相对性问题讨论,强调观察者、观察过程、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在看到具体问题时,应尽可能避免将个人的、表面的、单方面的判断,描述为不可动摇的结论,这也是防止形成社会偏见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