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文艺美学“教父”胡经之与深圳的三十年“知天命”之恋

条评论立即评论

文艺美学“教父”胡经之与深圳的三十年“知天命”之恋

分享

胡经之,是最早落户深圳的著名学者之一,参与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系及特区文化研究所,堪称深圳学术和文化的拓荒者和见证者。他深耕深圳文化建设三十余年,见证了深圳文化、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深圳学派的杰出代表。他首次在全国倡导高校应开设文艺美学,使文艺学正式列为高校专业方向,被称为文艺美学的教父。他著书近四百万言,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是深圳学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以国际视野深圳情怀探索深圳文化发展道路

“我在北大主要是‘读万卷书’。到了深圳后,我才有机会走出国门,先后去了30多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行万里路’的梦想,也才有了‘国际视野、深圳情怀’。”胡经之告诉记者,来深后,更加关注深圳当下,多方考察国外文化,学术研究从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并着力探索深圳文化发展道路。

作为深圳大学的早期建设者,胡经之一来便着手构建深大中文系。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系成立之初就在深大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比北大还早。

1988年,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城市发展,胡经之与章必功、景海峰、郁龙余等共同倡议把文学的比较扩展为文化的比较,着手将中文系改建为国际文化系。身为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的胡经之,力主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其后,深圳大学正式成立文学院,由中文、外语、传播三个系组成,力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传播为主。如此一来,文学院成了孕育深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摇篮,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皆发源于此。

特区建设之初,深圳文化氛围薄弱,被称为“文化沙漠”。为摘掉这顶帽子,胡经之组织成立了深圳市美学学会,开展多方面文化活动,丰富早起创业者的文化生活。并在深大国际文化系成立特区文化研究所,积极开展本土文化研究,开办了两届经济特区文化研究班,为深圳培养了一批研究特区文化的中坚力量。

胡经之写下“感恩深圳,感谢深圳图书馆”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