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改革开放中的佛山精神文明巨变:文化之城 文明之城

2018-11-22 10:48来源:佛山日报

11月10日,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馆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由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4天光影盛宴中,五大主体活动,群星闪耀;七大学术论坛,高峰对话;百余场佳片展映,全民参与。这届富有佛山特色、时代特色的新时代电影盛会,被不少与会者津津乐道,盛赞其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7年,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就曾与佛山“牵手”;2018年,瞄准影视产业庞大市场“蛋糕”的佛山,再次成为电影节“东道主”,成为国内首座两次举行这一影坛盛事的城市,彰显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

时光流转,文明不衰。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梅开二度,见证了佛山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发展之路,一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价值型城市的诞生。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要接续历史文脉、提高文化品位,让文化特质成为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要坚持以文化筑牢城市文明根基,坚持以文化涵养城市品格,坚持以文化彰显城市精神,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市委书记鲁毅说。

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文化与经济同行,文明与城市共生,这是佛山砥砺前行的动力,也是璀璨夺目的风景。

“文化佛山”在大胆革新中不断前行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一座享誉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里,佛山创造出了绚丽多姿而又独特的艺术瑰宝。在经济地理格局中,通江达海的佛山获得“天下四大聚”“天下四大名镇”的历史美誉。

改革开放前,文化生活匮乏。老佛山人黄宝善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周末搬着小板凳到广场看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可以说佛山有文化,但是看不到文化。不像现在,变化可真大!”黄宝善感叹道。

追寻佛山文化40年足迹,离不开佛山文化战略的数次革新。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创会会长、佛山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廖之春在佛山文化系统工作20余年。1996年~2002年他任佛山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馆长,2002年任佛山市文化局副局长,2005年任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廖之春说,随着岁月的变迁,佛山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几次“春天”。早在1996年,佛山就提出“文化设施建设要有势、文艺作品要有奖、大型活动要出彩”口号,文艺创作数量在全省连续“六连冠”。2002年,提出文艺创作“以市井为题材,以世俗为风格,以市民为对象,以市场为目标”,在全国罕见地大力弘扬本土文化。2005年,佛山加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同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市粤剧院、话剧团走上了市场化的改革之路。至2007年,佛山14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列全国前15名。经过多年来的耕耘,佛山文艺创作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始终名列前茅。

“最大的机遇和变化,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廖之春说,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佛山行动迅速,文化事业投入数倍提升,文化佛山与经济佛山并重的意识越来越浓厚。

2015年起,佛山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启动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13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62.86亿元。2016年11月,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再将文化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明确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此后与之配套的“文化佛山”三年行动计划也发布实施。

“跨界融合、虚功实做”是文化佛山的方法论。在让文化落细落实中,佛山探索出一套打破文化“小圈子”形成“大文化”格局的经验。比如文化升级行动计划就是由市升级办统筹,对五区进行部署、推进、巡检和考核,把“局长的事”变成“区长的事”。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各区积极响应和互动,禅城区、南海区和顺德区同步创建省级示范区,整体创建工作被原文化部专家委员会誉为“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发展高度的文化战略加上大胆革新的工作模式,迅速激发出佛山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佛山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52.67万平方米,万人均占有2054.8平方米,处于全国一流水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共建成600家,覆盖率达81.6%,基本构建起“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如今走在佛山大街小巷,文化味扑面而来。总投资50亿元,以市图书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等7座场馆为主体的佛山市文化中心成为佛山新地标。将传统岭南文化建筑与现代融合的岭南天地商业区,已成游客到佛山旅游娱乐必去之所。南海松塘村、三水大旗头村等古村经过活化,让城乡居民“望山见水、留住乡愁”。

“以前没人知道什么是非遗、什么是传承人,现在我的邀约排满了好几个月。佛山的文化氛围已经出现历史性的变化。”佛山大城工匠、省级非遗传承人饶宝莲感慨地说。在省、市有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她带着佛山剪纸到过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所教过的“洋学生”多达上千人。

守望文化,佛山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更新之路,一条文化自觉与自强之路,一条文化自信与开放之路,一条文化包容与共享之路。

“佛山精神”在文明滋养中与时俱进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佛山市文广新局原副调研员陈忠民一直是佛山秋色的总导演。这项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非遗,古时是佛山人庆祝丰收的民俗活动。从2010年起,佛山秋色定为一年一次,每年金秋“如约而至”。近几年每年吸引超50万观众,网络直播点击量数百万。

谈起走过的20多年,陈忠民说,“佛山秋色有三变:一是举办规格从市上升到省市合办,规格越来越高;二是秋色从民俗活动成为佛山对外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巡游节目邀请佛山海外友好城市、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城市等参与,今年还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加入;三是秋色与明清‘天下四大名镇’结合,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成为佛山历史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有广东特色、岭南气派。”

透视佛山秋色的演变史,可以发现佛山人对文化的创新,对文明的追求,就是这么执着。

文化是文明之基,文明是城市之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条红线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回顾40年栉风沐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成为佛山的一种必然和自觉。

亚洲艺术节、琼花粤剧艺术节、佛山市武术文化节、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一系列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民间民俗活动和体育活动在佛山开花结果。2005年11月,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办,2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3个艺术团体参加此次文化盛会,成为当时在我国地方举办的参加国家地区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佛山也成为第一个举办亚艺节的地级市。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佛山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五区同创”和全民参与,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

2015年2月28日,注定载入佛山城市发展的史册。这一天,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佛山以优异成绩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从此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佛山人的“文明梦”,终于圆梦!

荣誉是起点,不是终点。在人民大会堂捧得荣誉的当天,佛山就喊出了“创文永远在路上”的口号。时隔仅5个月,市文明委就印发了《佛山市文明城市建设三年提升计划(2015—2017年)》,对创文成功后未来三年的全市创建工作重点进行部署,以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以提高市民文明程度为重点,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铸魂立德工程,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充分发挥“乐善之城”“敬业之城”“志愿者之城”等品牌影响力,彰显佛山的温情与大爱,努力争创全国一流文明城市。

创文永远在路上,文明佛山建设持续升温。工厂里,“宣传思想文化五进民企”引领民营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如火如荼,走一条文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乡村间,文明创建与“百村升级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乡风文明之魂引领乡村振兴之路;城市间,向着每8个人就有一个志愿者的目标进发,点赞好人、成立好人联盟,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把佛山建设成为“汇聚和传递正能量的海洋”。

在文明的滋养下,这些片段总能勾起佛山人的温暖回忆: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16年江苏龙卷风灾害、安徽水灾、福建水灾……王治勇带着佛山菠萝救援队的身影出现在全国各地,为灾区救援义无反顾,感动全国……

2016年8月31日,在禅城区文沙路,45岁的建筑工人傅文满在路过时突然倒地昏迷不醒。他命悬一线时,“红衣女子”刘茂英多次对男子进行人工呼吸抢救,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被央媒广泛报道……

2017年7月25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公布了60亿元慈善捐助计划。包括设立“顺德社区慈善信托”和支持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等,引发社会热议……

有专家说,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梳理佛山的城市精神,从全国文明城市到“乐善之城”“敬业之城”“志愿者之城”,佛山高扬文明的时代风帆,一点一滴注入佛山城市精神中,使其内涵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现实维度延伸。

“文化经济”在培育中突飞猛进

文明不仅是内驱力,也是增长力、软实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40年,流传千年的岭南文化也在佛山催生了一朵经济之花——文化产业。

一曲《最炫民族风》,让歌手组合“凤凰传奇”红遍大江南北近十年。这对当红组合以及他们的众多作品,正是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出品,如假包换的“佛山制造”。鲜为人知的是,除了流行音乐,位于顺德的孔雀廊还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地方戏曲音像大户,有粤剧的地方就有孔雀廊。

“我是佛山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孔雀廊公司总经理陈锦芳说,自己原本是国企顺德市工业贸易总公司的业务员,1993年下海经商后,试水代理影碟销售等业务。后来为了摆脱“渠道商”的标签,将公司从广州迁回顺德,从粤剧着手购买版权。至2007年,“孔雀廊”买断的版权已囊括粤港等地几乎所有粤剧团的优秀剧目和曲目,先后拍摄、录制、发行的粤剧、戏曲节目达3000多个。被授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多年来还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迈入新时代,当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佛山也站在全新的角度认识文化,适应时代的变化,用高度的文化自觉闯出一条自强之路。

事实上,回首过去几年,佛山文化产业路径尤为清晰:一是依托佛山强大的制造业发展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向传统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以期实现传统制造产品的文化;二是依托佛山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比如陶艺、剪纸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三是着力培育发展影视动漫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等文化服务业。

为了培育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市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佛山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从制度层面确保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用“真金白银”让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感受到实惠。

市长朱伟在2017年召开的佛山市文化发展工作会上就曾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与孔雀廊的底蕴深厚不同,佛山市唐朝盛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新生代”企业,创业短短4年。“这是要请饭的节奏啊!”国庆前夕,公司创始人陈茹发了一条朋友圈,引来恭贺声无数。因为她作为出品人兼制片人的本土电影《狮父》在第三届中加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女配角、观众选择奖两项大奖。不久后,该片又在美国戴维斯国际电影节、第14届中美电影节拿下多个奖项,明年1月将正式登陆央视六套,获得佛山对登陆央视的政策补贴。

算起来,《狮父》其实是南方(广东·佛山)影视中心首批推出的电影。自2016年底,中国南方影视中心落户佛山,呈现影视企业井喷效应。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影视及相关企业总数超过700家;来佛山拍摄的剧组超过255个。佛山还通过2017功夫(动作)电影周、征集影视取景点、建设文旅特色小镇等多项活动和举措的实施,极大地凸显了影视中心在中国南方的核心地位。

陈茹说,目前,其公司已经成功启动南方影视中心·综合服务平台321开机网,立志于打通影视服务的线上线下流程,为剧组提供一站式的统一入口,在互联网平台上打造南方影视中心的品牌形象。“我们希望在明年上线后,它能成为影视产业的‘淘宝’”。

目前,佛山拥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1个,其中省级以上园区5个。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6家,数量全省排名第三。带着文化基因的创新创业力量,正勇立佛山城市发展的“潮头”,未来,文化产业或将成为佛山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来源:佛山日报)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