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趟过历史长河,沧海桑田;向未来走去,昂首阔步。
30年前,西樵山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座岭南名山,不仅孕育了珠江文明,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萌芽,还为珠三角留住了绿水青山。30年来,山与城交相辉映,共融发展,西樵镇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30年后,古老的西樵山迎来更多的世界目光,也迸发出全新的活力。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风口上,6000年的“珠江文明灯塔”将如何“向洋而兴”、演绎动人的全球故事?
观察时代的样本,聚焦向上的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樵见世界”系列报道,解码镇域高质量发展的西樵探索。
伏虎拳、虎鹤双形拳、五郎八卦棍……西樵山下,阿根廷、巴西、英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武林高手”登上擂台,比拼武艺。这是11月中旬,第三届世界洪拳大赛上的精彩场景。
时间倒转三十年,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于1988年成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西樵和整个广东一起,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三十年后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激荡而起的时代浪潮,让西樵再次走到了发展的新起点上。
只有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站在世界级湾区的层面观察西樵,人们才会发现,这是一片尤为特殊的土地,一个集聚了岭南历史特色文化和广东改革开放时代印记的独特样本。
而下一步,西樵的路径选择,对佛山乃至整个珠三角的镇域经济发展,都不乏启示意义。
西樵,将走向何方?
激荡的湾区:镇域经济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蓝天下的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巨龙。
大桥的一侧是珠海,距珠海不足一小时的动车车程之外,雄踞着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佛山制造业集群、以及众多镇域经济领域的强者。
西樵就是其中之一。11月23日,一家名为诺德安达的国际学校在西樵举行了项目交接仪式。学校将于明年9月开学,其背靠的全球校园学习平台连接了全球27个国家、56所学校的5万多名学生,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全球教育资源。
一家学校折射着珠三角不少镇域经济体当前的真实心态:连通湾区,拥抱世界。特别对于迎来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成立30年这一节点的西樵来说,开拓奋进的干劲尤为强烈。
11月中旬,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佛山在大湾区建设机遇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继续推进广佛超级城市建设到主动承接深圳溢出效应,从全面落实“香港+佛山”机制到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整个佛山正在展开一场全新的总动员。
西樵背后的南海,正在围绕“传承品质、成就品牌”工作主线,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此前表示,南海将为全球创新资源提供新载体、新平台,在更高层面上、以更大平台共同推动南海发展。
一直以来,西樵的成绩足以自傲。2017年,西樵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11.72亿元。这一数据,足以超过不少国内县域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西樵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52.94亿,同比增长8.2%;旅游收入为4.08亿元,累计旅游人次420万人次。
西樵的故事不是孤例。多年来的辛勤奋斗,让佛山不少镇街家底丰厚,佛山专业镇的美名已经传扬多年。而融入大湾区,则是新时代的召唤,是佛山全市共同的努力方向。
从这一角度看,如何抓住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创造新的发展优势,正在成为佛山镇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全新课题。
与其他镇街一样,西樵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谁能把握机遇,顺势而上?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站在大湾区视角上重新审视西樵,为西樵寻找新的发展坐标。
西樵再发现:一个微缩版的岭南
“拟授予广东西樵轻纺城管理委员会‘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推动奖’荣誉称号。”11月中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官网的一则公示,让西樵的名字再次在中国纺织业界“刷屏”。
向前回溯一百多年,清同治12年(1873年),西樵山下简村人陈启沅在家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机器缫丝厂,开启民族工业的先河。
这不是一个看似巧合的关联,而更像是历史的必然。这种穿越时空的联系,证明着一个事实:西樵既是峥嵘历史的承载者,又是镇域经济的引领者。
也许很多“身在此山中”的西樵本地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仔细审视西樵,就会发现西樵的特殊之处。它是微缩版的佛山,更是微缩版的珠三角和岭南。
站在历史演进维度,西樵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新石器时代就是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此后,武术、龙狮等岭南文化也在此凝聚。现代的西樵,则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从“三来一补”起家,逐步成为以纺织业与旅游业著称的经济大镇,
站在产业发展维度,西樵是典型的珠三角专业镇。它曾在陶瓷、纺织等产业高速发展中遭遇“阵痛”,又在转型升级大潮中率先探索绿色环保之路。在淘汰了众多落后产能的同时,西樵还成功培育了蒙娜丽莎陶瓷、啟盛卫生用品等一批“隐形冠军”,从无到有拿到了“中国妇婴卫生用纺织品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招牌。
站在城镇形态维度,西樵坐拥西樵山与西江,既有充满岭南特色的桑基鱼塘,也有繁华的中心城区;既有科技工业园等典型的珠三角工业园区,更有以轻纺面料著称的专业市场;同时,今天的西樵也在为村级工业园的整治提升而努力。
一座又一座珠三角城市孕育了众多大镇、强镇,星罗棋布的镇域经济体在产业领域各展所长,在这片改革热土上交相辉映。
但是,即使在这些镇街中,人们也很难找到另一个如同西樵一般的样本:它既受到大自然的青睐,拥有典型的岭南山水,又将传统特色文化保存至今,同时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以及广东强大制造业的实力代表。如果要从一个镇街读懂文化与产业意义上的佛山与岭南,西樵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典型。
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每一座城市和地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西樵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西樵的底蕴如此丰厚;在这样的基础上,西樵必须努力攀登高峰。
全新的前景:为佛山建设理想城市探路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壮阔蓝图里,西樵将如何重新“定义”自己?
放眼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等世界级湾区,均拥有强大的核心工业区域,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撑。以东京湾区为例,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区是东京湾区经济带崛起的重要动力之一,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的40%。
西樵背后的佛山,正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制造业规模排名前列的城市。而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将促进湾区城市之间、国际资源与湾区之间空前密切的交流。因此,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佛山正在以整座城市为平台,不断提升吸引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这同时也是佛山人的民生福祉所在。
事实上,建设一座“理想城市”,是佛山各级党委政府从未松懈的奋斗目标,近十年来尤为明显。从2012年起,佛山实施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三年计划完成后,佛山于2015年初启动实施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部署总投资2400多亿元,推动从城市升级走向城市升值。
迈入“十三五”,佛山于2016年召开城市治理大会,提出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高起点上谋划城市未来,从“产城人”融合向“城产人”融合转变,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到来,佛山的城市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作为佛山全市范围内兼具岭南文化、自然优势和特色产业的罕见代表,西樵的前景正在越来越明晰——围绕建设城市、产业与人充分融合、互相促进的理想城市,在镇街层面做好探路者的角色。
在今年3月,南海区委副书记、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在出席“2018西樵山文旅投资推介会”时,曾提到关于西樵在大湾区格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他表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稀缺的自然文化资源,西樵山必将由‘广州的后花园’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胜地。”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胜地”正是西樵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维度,但绝非全部。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西樵必将探索实体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岭南文化与现代城市、美丽农村的有机统一。
迈向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佛山,等待着西樵的答卷。
■焦点话题
透视三组经济数据背后的西樵潜力
近日,记者从西樵统计部门获得了三组不同领域的数据,能够反映西樵的发展潜力。
首先是制造业领域,今年前三季度,西樵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27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52.94亿,同比增长8.2%;工业用电18.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
制造业是佛山的立市之本。尽管近年来西樵旅游业不断发展,但当地始终坚持对发展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前三季度,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4%。换而言之,同期西樵该指标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这无疑说明,西樵制造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前三季度西樵工业用电增幅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西樵制造业正在向低耗能、高产值的方向加快迈进。
第二组数据来自招商引资领域。前三季度,西樵招商引资超亿元项目9个,其中超十亿元项目1个;计划投资总额约57.9亿元。招商引资成果充分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对外吸引力,以及下一步发展走势。从项目层级来看,西樵前三季度吸引的投资,既有多个超亿元项目,也有超十亿元级的龙头项目,总量达到了一定级别,表明外界对西樵前景的看好。
第三组数据来自消费领域。前三季度,西樵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完成收入19.42亿元,增长16.8%。两位数的增幅,同样是一组较为惊艳的数据。这一方面反映了西樵当地人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樵“人气”的旺盛。无论对于一个纺织产业的集散地,还是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旅游区域来看,这都是一件好事。
■记者手记
挖掘难以复制的区域价值
让西樵向“门户”转型
随着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樵的区域价值有待被进一步重视和发掘。
在今年8月的西樵镇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西樵镇委书记黄颂华有一段发言令人感叹:“通过这些年的默默耕耘,西樵的发展方向十分明晰,全局工作包括产业、城市、文旅、民生的基础越来越牢固,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认为,西樵将会厚积薄发,迎来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
那么,西樵发展的新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记者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扭转西樵“后花园”的传统形象,大步向佛山对外开放的“门户”角色挺进。
过去,秀美的山水资源、地处南海西部的区位,以及以往相对不够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西樵的“后花园”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当前,在各地大力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并且西樵自身产业与城市发展建设已打下牢固基础的背景下,“后花园”的格局和“人设”,已经远远无法体现出西樵独特的区域价值和发展前景。
对于南海区乃至整个佛山而言,背靠西樵山、作用岭南文化积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西樵,有着比“后花园”更大的价值——成为佛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生态名片、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城市门户。
事实上,西樵此前已经提出不断整合全镇文旅资源,全力打造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目的地”本身就是一个更具开放特色的概念。
依靠自然和人文资源,即使在交通上不处于区域交往的前沿地带,西樵仍然有潜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门户。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旅游城市乃至中心城市并不多见。
要让西樵进一步向整个佛山的文化“门户”转型,无疑需要市、区、镇三级的合力。特别是立足增强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的层面,进一步认识西樵对于整个城市的重要意义,从而在规划等层面明确西樵长远发展的功能定位。这样的西樵,将更值得期待。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赵越
统筹:盛正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