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三

条评论立即评论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三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福布斯中国日前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列榜首。

原标题: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三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2日讯 福布斯中国日前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列榜首。

谁能料想,一个昔日的边陲农业县,因改革开放而生、而兴,仅用不到40年便跻身世界一线城市,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型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深圳正是这样一个奇迹——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奇迹。

回望过去,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深入血脉。

站在改革开放40年新的起点上,深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三来一补”到高新产业主导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也是这项伟大试验的杰出作品。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和毗邻香港等优势,大办“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由此确立。

“但深圳很快意识到资源、土地等劣势,所以当时决策层提出要种‘高产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正是这样,深圳才逐步取得了现在的成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分析说,深圳审时度势,从1995年开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为此,深圳着手建立综合政策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科技成果体系,以及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支持的资金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研发体系,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园区。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深圳产业选择的方向,这一决策使深圳至今仍在收获创新驱动的红利。

1999年,深圳将传统的荔枝节改办为高交会,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逐渐发展成全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技盛会。在高交会的推动下,体现深圳创新力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驶入了快车道。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

真实的数据会“说话”

2003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了第二个千亿目标。从此以后,这项指标就以平均每年一个“千亿元级”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已然超过2万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639亿元,同比增长11.24%。

高新技术产业已然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改革举措相继出台: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出台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示范区建设方案;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团审议时指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深圳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部署实施“十大攻坚工程”,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企业雁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地球天文台团队负责人Elvidge,在深圳出席一个创新大赛活动时说:“你可以从一个国家的城市夜晚灯光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如人口、经济增长、对外投资。”

在夜景卫星图上,中国最亮的有三大片区:华东、华南和京津走廊。华南最多光亮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正好位于这片光斑的核心区。

在深圳高新区的科兴科学园,每晚10点,很多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里面有很多科技公司。柔宇科技就是从这里走出来。

数天前,柔宇发布全球第一款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被BBC评为“世界通信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手机”。知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说:“柔宇已走在柔性屏探索的最前列。”

在深圳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企业雁阵中,柔宇只是普通一员。

深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许鲁光认为,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本土创新企业集群的形成是深圳城市创新最重要的特色。更可贵的是,深圳企业不止步于生产工序,而是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在研发和服务环节争取话语权、谋求主动权。

统计表明,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2867家增至目前11230家,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已经成型。这个雁阵,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级

创新载体是考量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准。

30多年前,深圳的科技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一家“大院大所”。

1996年,当全国在探讨科研院所改革时,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共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启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从此,深圳告别没有大院大所的历史,逐渐建起、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加速成果产业化的顶级科研院所。

近年来,深圳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1家,国家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1811家。

今年1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8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深圳进一步提出要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争当重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在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的2018年,深圳在重要科技领域和前沿、源头、核心技术领域屡屡闯关: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基因库(二期)、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鹏城实验室已高标准建成;省部共建的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序建设;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已获批开建。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深圳还新组建了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10家新型基础研究机构,累计达13家。这些创新载体,主要聚焦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领域,可为深圳产业技术创新、源头技术供给提供保障。

这些创新载体和众多创新型企业一道,孕育出大量专利成果。据市知识产权局统计,今年1-8月,全市专利申请147903件,同比增长3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4919件,增长15%;专利授权93318件,同比增长6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259件,增长2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50%以上的国际专利申请发明人集中在全球30个热点地区,深圳-香港地区排名第二。

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这座城市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说:“深圳的发明发现正在影响中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

人才加速聚集深圳创新创业

成立仅5年的奥比中光,已成长为人工智能3D传感领域的小巨人。董事长黄源浩说,深圳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了绝佳土壤。

近几年,深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出一系列促进天使投资和风投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目前,深圳正加快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拓宽“双创”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仅2018年以来,深圳银政企合作项目新入库416个,累计入库1505个;累计对入库企业贴息支持8636万元,500多家入库企业获得合作银行贷款总额近100亿元。同时,发挥政府支持的引导作用,累计资助建设创客空间165个,孵化器111个,创客服务平台75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前不久出席深圳一个论坛时说,靠创新和解放思想,深圳一定能凝聚全世界高端人才和团队。

深圳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市委今年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开展“智汇鹏城”行动,大力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眼下,这座城市正对标世界一流,加快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1979年建市时,深圳只有一名工程师,300多名技术员。去年,深圳仅新增的全职院士就有12名,新认定市高层次人才1688人。2018年,全市人才总量已超过510万。

今日深圳,是创新之城,也是人才高地。

《经济学人》在分析全球科技公司的未来分布时曾这样写道:将会呈现一个创新力更加分散的世界,深圳正成为全球创业的首选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放眼下一个40年,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新时代,新征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