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各家医院CT、B超、血项等检查结果互不相认,不断重复检查,单据攒了一堆,付出无数的精力和花费,检查结果也是一样……未来这样的情况在深圳或将大大降低。12月11日“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媒体座谈会透露,截至2018年11月30日,深圳16家市属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至此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已经完成。这意味着,患者在一家市属公立医院做完检查,当转院就医时,通过医生专业规范判定,如若在互认范围内,患者将免去重新检查的繁琐。
据悉,目前已有16家市属公立医院接入平台并实现检验检查报告共享调阅。平台目前已采集实时检查检验报告共6084000份,其中检验报告3978020份、检查报告2105980份;影像数据101370份。为各市属医院的医生提供了82915次调阅共享服务。深圳还将继续推进该项工作,明年6月全市公立医院将全面实现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关于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原卫生部早在2010年6月就发出过通知,要求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各省(区、市)同级医疗机构之间要于2010年底实现医学影像资料互认和常规临床检验项目结果联网互认。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有效的监管跟进,导致检查结果互认工作长期未能真正落实。
医疗检查结果互认互通落实难,实则有着多方面的成因。如处置费与检查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成为不少医院“创收”的重要途径,医院甚至将此与医生的绩效挂钩,大有“以检养医”的趋势。认可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就意味着自身收入的减少;再者,医疗检查结果互联互认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之前的医院检查存在误差,因此发生医疗事故,担责的往往是最后负责诊疗的医院与医生。
只要医疗检验的考核机制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仍然存在,医检结果互认互通这一美好设计,就注定会遭遇各种掣肘。切断医疗检验背后的利益链,无疑是实现医检结果互通不可或缺的前提,不可能仅靠行政命令达成,必须革除背后的体制之弊。
深圳在新一轮医改中积极主动地推进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医疗服务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表明,只有继续改革完善医生的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将医生收入与检查收入分离,从根本上改变检查收入的分配处置机制,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原始本职,与经营目标绝缘,才能杜绝医生重复检查的操作,为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