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 我的青春 我的主场 我的“大学”
讲起在深圳的经历,刘桂珠说她幸运当初的选择。
晶报2018年12月14日讯 她,曾经是深圳成千上万“打工妹”中的一员,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着,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转行成为文字工作者,并加入了区级作协。如今,回首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家住龙岗区布吉街道某小区的刘桂珠感慨万千,她向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家庭与深圳的故事,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巨变表示由衷的赞叹。
晶报记者 罗俊杰/文 成江/图
儿时梦想
深圳,从小就向往的地方
“我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畲江镇人,1981年生,差不多和深圳经济特区同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就从来深圳打工的姑姑那儿听闻过深圳。那时候,在亲友们的描述中,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有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让小小年纪的我对深圳十分向往。”市民刘桂珠向记者讲述了她与深圳结缘的由来。不过,刘桂珠坦承,当时并没想过后来有一天会到深圳工作生活,从而使深圳成为自己的“人生主场”。
刘桂珠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位传统木匠,一年到头在周边县市、乡镇揽木工活,给人做家具。她母亲则在家务农,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忙碌,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刘桂珠共有四姐妹,她排行第三,前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妹妹。“小时候,父亲长年不在家,我们姐妹几个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农活和做家务。”
刘桂珠从小就喜欢读书,她是全村第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子。刘桂珠告诉记者,家境贫寒的她,当时差点就像村里其他女孩一样,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出来打工了。“初三毕业后,本来家里不让我继续读下去的,当时我已经在家乡一个工厂上了半个多月班。不过,我自己非常想继续读下去,心里很难受,每天都默默流泪。我姐姐见了,就说“想读就继续读吧,由我来供你读书。”谈及姐姐,刘桂珠表示对她一直非常敬重和感激。
人生转折
被招工到深圳成“打工妹”
2000年8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刘桂珠迎来了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在梅县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她成功应聘深圳市三洋华强激光电子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一员。“当时,像我们这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人员,是被三洋公司作为储备人员招进去的。不过,进去之后需从基层做起,我们被安排在同一个车间的同一条流水线上,成为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至今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前来深圳的情景:我们共有6个人被录用。随后,就由我负责带队,连夜乘坐从梅州到深圳的大巴,开始了几个年轻人的‘鹏城寻梦故事’,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到深圳。”刘桂珠回忆说:“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布吉关口的独树村车站下车,等待厂方派来的车接我们到工厂去。我们的工厂在梅林,当时还是深圳经济特区比较偏僻的一个地方,跟我之前想象中的深圳有不小的差异。”当时,深圳还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新兴城市,来自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正一波又一波地涌入深圳,成为鹏城百万“打工仔”“打工妹”的一员。
刘桂珠回忆说,当时想到马上就要开始工作了,内心非常激动。因为,此前几年就曾听姐姐说过工厂的生活,所以对到深圳进厂打工既神往又激动。“我姐进厂后怕家人担心,所以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要么说全班人到哪里去游玩,要么说由于自己表现好被提升为班长,还加了薪。因此,当时不谙世事的我,误以为进工厂是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既开心又可以赚钱,却不知工厂生活是‘一早起床,两腿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点眩晕,七滴眼泪,八把鼻涕……’”
当时刚进厂的刘桂珠,首先是试用期三个月,暂时跟着老员工学习。试用期1天上班8个小时,工资是480元/月。“每个月宿舍床位费是40元。吃饭工厂里有饭堂,一个月不用1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还能存下约300元寄回家去,帮补一下家里。”那时候的深圳,给刘桂珠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工厂,走在路上见到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仔”“打工妹”。“在那个时间段来深圳的人,大多是先进厂打工的。因为工厂包吃包住,容易站稳脚跟。我那时候真是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工作上非常积极主动,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