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我在深圳等你》的城市形象片,又一次点燃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挚爱与自豪之情。
视频开头,有几个励志的深圳故事——
1995年,王传福在一个旧车间起步,今天,全世界每三块手机电池就有一块来自比亚迪;1998年,“小企鹅”在深圳破壳而出,现在,腾讯已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伴随这些深圳故事的,是开放、创新、活力、奇迹……这些词,已成深圳“标签”、城市“烙印”。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挥试验田、示范区和窗口作用,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跟国家一起实现了“伟大的变革”。
为什么是深圳?在探究深圳可持续发展的根由时,文化的力量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深圳而言,文化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更是引领和支撑。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也是移民城市、青春都会,她的先锋观念、包容精神、创新气质、文明活力、丰富内涵等,都让人“心向往之”。
文化点亮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博科娃评价:深圳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城市,深圳文化发展的经验,证明了“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化自觉,在创新发展中凝聚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文化瞄准宏伟新目标。
在12月6日至7日举行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伟中明确提出——深圳要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今日之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与文化崛起。
经济是文化的基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文化的跨越,建立在经济腾飞之上,伴随着物质成果的丰盈,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日益强烈,终汇成不可阻挡的文化创造力。
特区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勒紧腰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起来。从1981年到1983年3年里,用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占地方财政基建投资的33%。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越发旺盛,深圳又建起了新的八大文化设施。
进入21世纪,深圳文化发展迈入快车道,更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文化立市”战略。一个“立”字,确定了文化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文化,因创新而发展。
深圳放飞新时代的文化梦想,“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致力于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成为深圳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抓手”。
“深圳从‘文化沙漠’到建成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离不开创新精神。”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文化影响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影响力必须要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形成。
文化于深圳,是一种生动鲜活、变动不居的景象,前瞻的理性思辨与温暖的人文情怀相融合,展开精彩一幕幕——
在全国首发“城市文化菜单”,实现“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等凸显“国际范”;读书月走过19年,深圳荣获全球唯一“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超10%,文博会成“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全年16万场次文化活动滋养城市“文脉”……
文化设施,关乎城市品位和未来发展,更关乎民生。12月10日,深圳发布新闻,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掀起特区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观念引领,赋予深圳“敢为天下先”气质
2012年12月7日,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调研,首站就来到深圳。
习近平说,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这个“南海边的一个圈”,如何“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谱写出“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诗意描述:生活在深圳,就是生活在多种多样的新观念中。
中国青年报则评价——“这座城市输出了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进而塑造这个国家当代形象的诸多观念”。
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率先探索,一系列深圳观念契合着改革节拍,影响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高扬效率与价值的大旗,让一个民族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势不可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堵饶舌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许给创新者的诺言,放心闯、大胆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芬芳至今;“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在城市发展关键期为其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
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观念的先行、改革的勇气,让深圳创造了无数“第一”。这些“第一”,正是对一代代拓荒牛们以“敢为天下先”精神,艰苦卓绝、奋斗不止的诠释。
特区发展史上诞生的一个个深圳观念,不独属于深圳。它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
今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走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面向未来,深圳要创造新奇迹,依然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依然要彰显观念的力量。
移民文化,培育城市包容气度进取精神
9月20日晚,在市民中心广场举行的“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晚会,成为许多深圳人的美好回忆。
在钢琴王子李云迪美妙的琴声中,当800架自带光环的无人机在空中排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数字“40”、表演“大鹏展翅”雄姿时,多少人热泪盈眶,对深圳的炽热情感在瞬间喷薄而出。
深圳,不是故乡,却是奋斗的主场。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正是多元文化的“容器”,一个移民文化的“大熔炉”。
移民文化,培育了深圳“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胸襟。
来了就是深圳人,此心安处是吾乡。深圳,为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吟诵的舞台。38年来,无数人带着梦想来到这里,他们追逐梦想,一起成就城市的丰饶,一起沐浴城市的荣光,当一个个梦想破茧成蝶,一座传奇之城就这般崛起。
在北大教授于长江心目中,深圳的城市包容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深圳是一座新城,是一群陌生人聚集在一起,怎样通过共同建立一套规则来和谐共处,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的是对个体、对规则的尊重,深圳的包容具有现代意义。
因为包容,所以博大。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有着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自觉和担当,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158万红马甲、30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人均捐款额全国第一、千万人次参加关爱行动……是深圳人自豪展示的“深圳温度”。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正因如此,人们更懂得彼此温暖、彼此关爱的意义。”
移民文化,培育了这座城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深圳,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自我展示的舞台。经济特区担当着试验田和排头兵之使命,学习的本能与生俱来。不学,何以摸石头过河;不学,何以敢闯敢试;不学,何以敢为天下先。
移民文化,为深圳吸引无数人才。城市移民率95%以上,非户籍居民在1000万以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在深圳都有常住人口。移民之城敞开怀抱,提供平台机会,鼓励人们奋斗追梦。
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认为,如果没有移民,深圳不可能在全世界发挥这样的影响力,深圳从零开始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国人通过移民过程创造的里程碑。
文化引领,推动深圳成为创新的主场
10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报道《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
一串闪亮数字,成为创新之城最精彩的注脚——“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0%,居全球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是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迈进新时代,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双创”在深圳风生水起。深圳持之以恒地鼓励创新创业,各种创造价值、追逐梦想、追求创新的故事持续上演,深圳也赢得了全球创新之都、全球最佳创客中心、世界的硅谷等美誉。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深圳为腾讯这样的企业提供给了最佳的创业创新和成长环境。”
前不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用了22分钟关注深圳创新,CNN记者Matt Rivers行走深圳街头,探访多家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后总结:深圳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年轻人蜂拥而来,初创企业蓬勃发展,创新的文化也在发生变化。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驱动创新,文化可以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双创”成就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不仅锻造了创新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还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并通过“文化+”业态催生了创新创意阶层,为双创提供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
《光明日报》在探寻深圳发展奇迹背后的文化自信时写道——“无论外界环境怎么改变,文化和精神气质将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如果说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构成了深圳的塔尖,无数执着于梦想的年轻企业和生力军则是巨大的塔基,在这之上,每天都在萌发新的花朵。”
创新在深圳,不只是理念、技术和行动,更是一种文化的新生态,汇聚成深圳企业迈向世界舞台的信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深圳,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会发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历程背后蕴含的思想逻辑和中国智慧。
深圳的文化创新创造,从改革开放史诗般的历程中汲取了丰富滋养。38年栉风沐雨,实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攀升。
中国梦,是时代最大的正能量,而深圳是“梦之队”。有文化自觉的坚守、先锋观念的引领、移民文化的创造、创新文化的支撑,深圳可以继续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