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全面开启振兴发展新时代 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先锋

罗湖:全面开启振兴发展新时代 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先锋

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

原标题

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先锋

罗湖:全面开启振兴发展新时代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见习记者 张思奇 实习生 姚家莹   通讯员 姚  波 李凤智 谭志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

40年来,罗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九大以来,罗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开启了罗湖振兴发展的新时代。

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增长

回顾40年的历史,罗湖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转型探索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1979年1月,宝安县改名深圳市,同年成立罗湖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罗湖是特区的中心区,城区开发建设的步伐由此开启。1985年底,国贸大厦竣工,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199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罗湖行政区以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罗湖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成为全市商贸、金融、物流中心。进入2004年后的转型探索阶段,罗湖启动城市二次开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推进“四城一镇”建设,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以来,罗湖坚持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为路径,在全市率先推出建设“‘深圳质量’先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高质量标准规范、提升各项工作,“五位一体”建设成绩令人瞩目。期间,紧扣“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两大重点,加快“一中心两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

从2016年起,围绕更新再造、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区治理、民生改善、改革攻坚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罗湖振兴发展,经济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罗湖经济社会主旋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

秉承改革开放基因,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来,罗湖区秉承改革基因,各项改革全面发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40年来,罗湖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度,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2017年,罗湖地区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比1980年翻十番有余,年均增长23.3%,比全省、全市年均增速快10.7个和2.0个百分点。人均GDP实现新跨越,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政府增强经济社会调控能力和加大民生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40年来,罗湖金融业从弱到强,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区第一大产业。黄金珠宝产业在罗湖水贝集聚发展,现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罗湖历来也是全市的商业中心,万象城、东门等各具特色的商业集群总是深圳人气最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罗湖全力打造“一河六圈三带”,“北科技创新、南金融商贸”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全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加快,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辖区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红利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罗湖教育投入、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均不断提高。2017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达40.06亿元,各类学校(园)217所,在校学生18.21万人。罗湖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集团改革探索,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的难题积累宝贵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罗湖“医改模式”已向全国推广。

2016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罗湖打响玉龙、木棉岭和布心三个片区“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攻坚战,成功攻克“棚改第一难”,以最大力度扎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渔民村是罗湖的名片之一。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走在最前列

加快推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在罗湖开花结果

未来五年,是广东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期,也是罗湖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期。罗湖将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罗湖改革开放先行区作用,以更新再造打开新空间、以产业升级创造新价值、以创新驱动打造新引擎、以治理优化营造新局面、以民生改善增添新优势、以改革攻坚注入新动力,全面推进罗湖振兴发展,加快推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在罗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罗育德表示,接下来要统筹抓好罗湖各项工作,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一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要传承罗湖改革开放基因,充分打好地缘“优势牌”,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勇当先锋。全方位加强深港合作和区域协作,推动罗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口岸城区和枢纽城区。二是大力推动罗湖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着眼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全市产业布局中的功能定位,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老城区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三是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全力实施好“找短板、补欠账、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把教育、医疗、住房、文明创建等群众关切的问题解决好。四是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区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的实施意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快推出罗湖区正向激励2.0版和推进容错纠错机制具体化制度化,让广大干部感受关爱、轻装上阵。

最新改革成果

多项区级重点改革齐头并进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罗湖全面推进振兴发展的实干之年、拼搏之年、加速之年。

今年以来,罗湖印发《深圳市罗湖区2018年改革计划》,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坚持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面推进15项区级重点改革、5项市考区改革、3项全市试点改革,下半年重点推进两项重点改革,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先锋,涌现出一大批改革亮点。

在全国率先推进政府合同履约监管改革。针对政府合同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风险点,强化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独立、职责明晰的闭环监管机制,实现“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平台、统一审查、统一备案”等五个“统一”,有效提升政府合同履约监管效能。在全国率先搭建统一的合同智能管理平台,建立统一备案管理制度,开展大量的制度原创探索,出台了《罗湖区政府合同监督管理办法》。开展合同履约多元检查,建立合同履约供应商黑红名单制度,对供应商、企业的履约和诚信情况进行客观、规范、公正的检查。

物管企业参与基层治理改革。按照省委、市委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部署,着眼于基层社会治理全局,破解社区、小区物业管理领域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等治理难题,罗湖引导和鼓励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压实物业服务企业法定主体责任,激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协助职能,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横向“一核多元共治”、“区—街道—社区—小区”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罗湖做法”不断做深、做实。

除此之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文明城市创建机制改革等多项改革也在推进之中。

1980年以来罗湖区GDP总量及增速

改革开放经验亮点

用好“关键一招”破解行政效能难题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罗湖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强。改革开放是罗湖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深深熔铸在罗湖的基因和血脉中。

罗湖改革开放起步最早,也最先遇到转型发展的各种问题。例如针对政府行政效能不高这一状况,一直视改革为“传家宝”和“金钥匙”的罗湖近几年陆续推出了强区放权改革、城市更新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合同履约监管改革、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等多项区级重点改革项目,用改革破难题、解困境,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为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

其中,罗湖以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强区放权改革为契机,在确保“接得住”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强区放权改革,对区属部门、街道的机构、职能和运作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重构,实现下放事权“管得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

2015年,罗湖成为全市城市更新首个改革试点单位。在成为试点后一个月内,罗湖快速系统地承接了原分散在7个市直部门的22项城市更新审批权,并依据政策法规勇于改革、大胆探索,在区层面上大刀阔斧进行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简化了审批环节、压缩了办理时限,提升了工作效率。由于成效突出,不到一年市里就决定向全市推广。

针对以往区属医院同质化严重、管理不协同,社康中心力量弱、群众不信任等问题,罗湖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为载体,以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机制为核心,以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构建区域“医共体”,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通过三年多的改革实践,实现了患者满意度提升、社康中心诊疗量增长、居民看病费用下降的多赢效果。

市民感言

“1983年3月,18岁的我离开湖北荆门老家南下深圳,成为后来被称为‘铁姑娘班’的中建三局钢筋班的女工中的一员,参与过国贸大厦的建设。

记得那时候我们住在由毛竹竿搭成的工棚里,大家都笑称这是简易的‘竹园宾馆’,一起苦中作乐,为深圳的建设付出汗水。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每次路过国贸,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凝望,也会把我们当年的故事讲给后辈听。国贸大厦象征的特区精神,也正是这样在一代代传承延续。”

——国贸建设“铁姑娘班”成员杜先芳

“我们渔民村人要按照改革开放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渔民村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未来会更加幸福美满。”

——深圳渔丰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

“我今年67岁了,在罗湖东门土生土长,街坊们都喜欢叫我一声‘梁伯’。这些年来,我目睹着脚下的土地从一片农田变成今天现代化的商业街区。曾经只有深圳戏院和新安酒家两座高楼的东门,改革开放后有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着深圳这个边陲小镇,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当年我告别农田,到了国内最先做席梦思床垫的家具厂工作。2011年退休后,我被选举为东门街道东门社区南塘党支部书记。每次陪着小孙子在楼下玩耍时,总会想到自己小的时候。时光已让家园面貌发生了巨变。而不变的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东门老居民梁学爝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走出校园就选择了深圳。虽然来到深圳只有3年多,还不能完全深刻体会深圳40年的变化,但也常常惊叹于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巨大活力与速度。

我们公司位于罗湖,从事人工智能行业,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深圳对青少年筑造梦想,对青年人追寻梦想,对中年人实现梦想都有着无限的力量和包容,我期待和更多年轻人一起见证深圳和国家下一个40年的更大成就。”

——深圳旷视金智科技公司运营总监郭丽萍

罗湖名片

罗湖区地处深圳市中部,与香港山水相连,拥有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和深圳火车站、深圳汽车站等重要交通设施,是联通广深港、服务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辖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区占61%,呈现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良好生态格局。下辖10个街道、83个社区、11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02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60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2161.19亿元,位居“广东经济十强区”。

罗湖区成立于1979年,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作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罗湖的特区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国贸大厦、地王大厦、渔民村、罗湖桥等一大批特区文化名片,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中国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等多个“全国第一”。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