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2018年12月18日讯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哈尔滨的改革亦是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革,发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80年代末,冰城乡村的广大农户们逐步推行起土地大包干,拉开了我市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不仅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劳动责任心。承包之前集体劳动时,每天早上拿着哨子通知动工。可有时候连吹两三遍都没人出来。承包到户后,根本不用吹哨子,许多人家天不亮就下到田里拔草施肥,田间管理的每个细节也都格外尽心尽力。同时,包产到户还赋予了农户农业生产的自主权,种什么作物、选择什么品种、种多少、怎么种,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
到1983年末,哈尔滨全市生产队中,大多数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终于成为我市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到1984年全市农村已全部实行包干到户,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了广大农民多年未解决的“吃饱肚子”问题。
冰城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种丰富,畅销全国。
农业合作社社员采摘蔬菜。
这场被誉为“自土地革命后第二次生产力大解放”的变革,带来了农村巨变,正是这一轮变革,让农民富足、田野富庶、仓廪殷实。
2017年,哈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14.2元,比1978年增长122倍,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和小康的历史性进步。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高了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农机化水平,2017年全市农机投入达到7亿元,比1978年提高350倍。扩大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范围和应用领域,全市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积极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万余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释放县域潜能,激发农村活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历史瞬间
哈市全面推行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2月23日,市委在南岗区王岗公社永丰大队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根据会议精神,在全市普遍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此后,全市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市郊区社队93%实行联产承包,其中家庭联产承包占60%,哈市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事者说
双城市希勤村村民肖云山:
“家庭联产承包,好得不得了!”
肖云山的记忆中,1981年是分水岭:之前,与饥饿和贫困较量;之后,吃穿不愁住新房。当年,“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挣工分,犁田、挑粪、收割……”“每年工分能换500公斤稻谷,家中老人孩子节约着吃,基本够,但仍旧穷得叮当响。”
1981年,肖云山当上了生产队红旗组组长,管理着70户300多口人。一场划时代的农村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发生。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好得不得了!”聊到这次变革,肖云山的眼睛依旧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红旗组分田到户过程中,遇到两家看中一块地的情况,“把相中的地对半划开,向阴的就多划些,向阳的就少划些,然后两家再抓阄,这样就解决了。”
“分田到户,吃饭问题不愁了,1982年,我们家早晚稻一共收了2000多公斤,上交集体150公斤,刨去吃饭,还有富余!”“多的粮食养猪,每家都养三头猪,一年出栏两次,夏季出栏就付了孩子们的学费,冬季出栏就过年、买稻种,余下的存着盖房。分产到户5年后就盖了新房。靠着这田地收成,我把两个孩子送入大学。”肖云山笑着说。
数读变化
哈市粮食产量
1978年
66亿斤
1990年
108.3亿斤
1996年
168.9亿斤
2008年
210亿斤
2017年
330亿斤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郝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