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改革争先击水中流

龙岗:改革争先击水中流

站在40年的历史节点上,龙岗人在思考,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抉择”,让龙岗这个建区仅仅25年的“新城区”踏上了怎样的崭新历程?这个“活力之源”,又如何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个“重要法宝”,是怎样推动龙岗实现飞跃?

原标题

建区25年来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城区发展的“关键一招”

龙岗:改革争先击水中流

建区25年来,龙岗全区各领域改革任务“遍地开花”、结出硕果。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8日讯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站在40年的历史节点上,龙岗人在思考,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抉择”,让龙岗这个建区仅仅25年的“新城区”踏上了怎样的崭新历程?这个“活力之源”,又如何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个“重要法宝”,是怎样推动龙岗实现飞跃?

建区25年来,龙岗上下以“改革+”的思路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动“攻坚”,探索新路,全区各领域改革任务“遍地开花”、结出硕果。数据显示,建区25年来,龙岗的经济总量直线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52.18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858.62亿元,涨幅达到74倍。

改革再出发,龙岗誓要承担起再奋斗创业的“急先锋”,在制约全区、全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破题”,勇当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龙岗区委书记张勇说,龙岗要推出一批体现特区勇于担当,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标志性改革项目,为龙岗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高水平东部中心提供更强动力。龙岗区区长戴斌表示,龙岗要拿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推动城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回眸

建区25年书写城市化历史

筚路蓝缕 敢闯敢试

1993年龙岗建区前,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当年的龙岗大道仅是一条沙石路,路窄坑多、经常堵车,是龙岗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老龙岗”说,那时去一趟关内往返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1993年1月1日,龙岗区挂牌成立。25年前的成立大会上,当时的话语至今犹在耳畔:“龙岗区的工作目标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五个字:‘农村城市化’。”从此,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敢闯敢试,开天辟地,龙岗区开始书写沉甸甸之城市化历史,开拓金灿灿之人间阆苑。

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把龙岗区建成深圳的大工业、大能源、大旅游的卫星城”的规划精神,当时龙岗把工业发展定位为以工业为主体、企业经营规模化、产品生产系列化的大工业基地。建区当年,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凭借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和空间优势,龙岗区大力发展大工业项目,继续稳定、提高、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建区10年后,工业已成为龙岗区经济三大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弹指一挥间,25年后,龙岗已成为深圳东部中心。

25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龙岗区委区政府始终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带领全区人民,白手起家、发愤图强、居安思危,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根这片热土、深耕这片热土,在城区版图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卷。

今日之龙岗,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国计民生事业硕果累累,龙岗用25年走完了国外发达城市100年才能走完的城市化历程。龙岗区统计局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建区25年来,龙岗的经济总量直线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52.18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858.62亿元,涨幅达到74倍,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工业增加值从1993年的31.0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2240.65亿元,涨幅近72倍,工业总产值排全国第一。

回眸建区25年,龙岗区委党校杨刚勇教授说,“龙岗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抢抓机遇、扬长避短、持续升级、精耕细作”,这16字是“龙岗之路”的灵魂。“龙岗之路”,突出规划先导,把握机遇,实现农村城市化;突出改革开放,集聚国际资源,为我所用;突出创新驱动、科技立区,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突出低碳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和城市品质。毫无疑问,“龙岗之路”是一条“规划先导、抢抓机遇”的创业之路;是一条“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升级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让龙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龙岗一跃跨越25年。

聚焦1

瞄准重点 聚焦难点 直面痛点

集中优势资源打好改革攻坚战

11月21日,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18年工业百强区榜单显示,深圳龙岗区位列榜首。这是龙岗深入推进改革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龙岗区委区政府持续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龙岗样板”;勇于改革,涉深水、蹚险滩、破坚冰,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红利;瞄准重点、聚焦难点、直面痛点,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全力破除制约深圳东部中心建设的“梗阻”。

龙岗区委书记张勇说,改革要统筹推进,用系统思维设计改革、推动改革,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成果彼此配套;改革要脚踏实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推进,决不允许改革举措“停在会议里、留在纸面上”;改革要保障有力,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

这两年,龙岗区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为东进战略提供制度支撑,以上率下强力推进各项改革,集中优势资源打好改革攻坚战。

一是探索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龙岗模式。

龙岗区作为原特区外地区,长期以来面临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均、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去年,龙岗作为市级1号改革项目“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区之一,通过推动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运营,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操作流程,创新开发模式等举措,逐步在基础设施规划、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了PPP工作总体思路、操作实施机制、项目主攻领域,与华侨城集团采用PPP模式开发建设甘坑客家小镇,获评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基地)试点,是广东省唯一试点项目。

二是强力推动民生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规划引导不足、数据信息难共享、民生需求贴合度不强、审批环节流程复杂等问题,龙岗区以服务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性保障项目实现高效快速推进。数据显示,在政府投资项目方面,2017年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总规模为96.2亿元,安排项目2425个,全年累计拨付资金计划94亿元,拨付率达97.71%,均创历史新高。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2017年龙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930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创历史新高。

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龙岗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思维和措施,在全国首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破解了政府服务力量不足、触角不长、精准不够及权力外部监管较难等问题,为构建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共建共享的政务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去年,龙岗区首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6个园区平台可为园区内1500多家企业、15万名创新人才提供包括基础政务、产业项目政策扶持、产学研合作、园区物业管理等服务,成为“亲”“清”政商关系典范,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中荣获“百优”称号。

聚焦2

深化改革举措

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龙岗过去25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如何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如何克服形式主义,避免改革空转?

龙岗区六届二次党代会提出,立足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龙岗将全力打造“六大高地”、勇当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排头兵,深化推进多项重点改革举措:

深化土地管理机制改革。推动龙岗成为全市规划国土改革试验区,突破土地空间紧约束,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今年5月,市规土委与龙岗区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全市首个规划国土改革实践区,意味着龙岗区成为了深圳落实新一轮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目标的“传导实施实践区”。值得一提的是,龙岗将探索土地管理机制发展新模式,强化产业用地空间保障和监管力度,切实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弹性工业用地出让制度,鼓励空间创新,实现产城融合。这是规划国土管理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区”的改革举措,是在现行上位法的框架下以政策推政策、以政策推落实的实践性改革,有望形成在全市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探索“服务企业大盆菜”模式,通过“企业点菜、政府做菜”,重点加大对符合产业导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在龙岗成长壮大的华为等企业是龙岗改革发展的最好注解。今年以来,龙岗区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分类施策提升服务精准度,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产值增长22%,比亚迪锂电池产值增长63%,比亚迪精密增长88%……龙岗区几大龙头企业保持高速增长,为龙岗地区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化“智慧城市+政务服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安全稳定领域改革。建立安全科技支撑网络,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把安全生产职责纳入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推进应急和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应急处置和安全管理效能。围绕“社区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这几个案例,是龙岗改革的缩影,却不是改革的全部。既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讲求“十个指头弹钢琴”,龙岗改革的齿轮朝着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不断前进。

“扎实推进改革攻坚,增强跨越发展新动力。”龙岗区区长戴斌表示,龙岗深化改革要敢闯敢试,要想方设法、主动解决制约城区发展的问题;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撬动改革,形成经验继而推广;要坚持改革定力,强化改革动力,要有“钉钉子”精神和解决“老大难”的魄力。

聚焦3

激发改革动力

为改革担当者撑腰鼓劲

近年来,龙岗区不断优化改革推进机制,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为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去年10月起,龙岗探索完善干部锻炼机制,推动新提拔重用的处级干部到街道脱产参与最“难啃”的土地整备工作,全程参与确权、谈判、协调等环节,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增强改革发展本领。

当时,龙岗区先后抽调40名新提拔重用处级干部,以普通工作人员身份,分别到全区11个街道全脱产三个月参与了土地整备和征地拆迁实践锻炼。经过三个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土地整备工作,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有效提升,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换位思考、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较好实现了提升作风、增长本领的目的。在首批40名抽调干部的参与下,在全区土地整备系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拆迁任务顺利完成。

以改革论英雄,以实绩论高下。今年1月,龙岗区委作出了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的重大部署,要全面推动干部在急难险重岗位上改进作风、增长本领,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年内,龙岗区安排两批次干部到街道参与土地整备锻炼,区直各单位、各街道都要抽调干部轮流参加,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未来,龙岗区委将坚持大力选拔经受重大考验、工作实绩突出、敢担当善作为的“狮子型”和“黄牛型”干部,让敢于担当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就要塑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要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就要让改革的血液融入干部基因、使想改革、要改革成为自觉行动。为此,龙岗区全方位建章立制,为改革担当者“撑腰鼓劲”:

建立改革项目的“征集-遴选-立项-过程督查-年度评估-表彰奖励”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深化督查评估机制,按照书面督查与实地督查相结合、进度督查与质量督查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督查评估与考核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多主体多维度改革督查评估方式,发挥督查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层层压实改革责任。

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区里的科级干部大多都在三十岁上下,正处在干事创业的黄金期,既有基层工作经验,又有改革创新的锐气和韧劲,是推动改革的主力军。龙岗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级干部任免管理工作“1+3”文件》,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精简任免流程、下放任免权限,为具有成长潜力的干部提供快速成长空间,让他们“甩开膀子干”。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龙岗区制定了《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细化容错免责的具体措施,努力营造尊重实干、鼓励创新,激励担当、包容失误的改革氛围,为真正想干、敢干的干部松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龙岗的改革在扎实推进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论,并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动力、推动改革一往无前。

市民感言

●南岭村村民李玉明:对于未来我们信心满满

述说龙岗的改革,不能不提改革开放的地标——南岭村。

李玉明今年57岁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南岭村人。

改革开放之前,他在深圳中学念高中。那个时候整个深圳都弥漫着一股“逃港潮”,为了生存,他身边的很多人,有长辈、也有同宿舍的同学,都曾尝试偷渡去香港。

“下午上了两节课,很多同学就把书包背走,去偷渡,要是当天逃不过去,第二天又回来上学了。”李玉明回忆。由于家境贫穷,1981年高中毕业的他没有选择去读大学,而是到市里找工作赚钱补贴家用。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南岭村迎来了转机。1983年李玉明回到村里,追随着老书记张伟基,加入到村里大力建设工业的队伍。

“南岭村能有今天的发展,首先要感谢党的政策。”李玉明觉得,这些年南岭村的变化离不开好的政策,也离不开老书记的带领和全村人的齐心协力。

“当年,南岭村立志走集体富裕的道路,全村1000多口人,有劳动能力的都参加集体劳动,不管是打扫马路还是进工厂,没有人吃闲饭,村里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好传统。”李玉明说。

“现在南岭村的生活,用老一辈的话来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李玉明感慨道,“当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南岭村,仍然在勇敢前行,传承着敢为人先的南岭精神。对于未来,我们信心满满!”

●阁坑村村长杨志林:建设大运中心让老村蝶变

如今,从市中心经水官高速驾车到龙岗中心城也不过半个多小时,刚出收费站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的龙翔大道及国际范儿的大运中心,周边车水马龙,社区配套完善。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有着龙岗当时最穷的龙口村、红旗村和阁坑村。

“以前村子经济不发达,环境也一般,尤其是老围那边,比较脏乱。”杨志林自1999年开始就担任龙岗阁坑村的村长,到了今年已经是连任了7届。村子在兴建大运中心前整体搬迁,这是杨志林任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光是对我,对我们全村村民来说,搬村子都是这辈子最重要的大事,毕竟离开了祖祖辈辈的土地,情感上有些不舍。”杨志林介绍,阁坑村的片区被用作了兴建“大运村”,在大运会后则成为了信息学院的宿舍楼。阁坑村的村民都被安排在距离老村子直线仅800米的小区,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电梯房。

“小区环境好了,日子自然越来越好。”杨志林说,政府还在信息学院内用阁坑村原本的墙体建设了一个“思源庭院”,竖立了碑文记录了阁坑村贡献出土地的故事,并配上了许多老照片。

杨志林表示,大运中心的建设改变了村子的命运,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今年就能还清建设厂房的贷款,下一步将带领村子探索发展的新路子。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邸继勇 马晓峰 巫殷昕)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