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改革开放不止步 争当尖兵勇争先

龙华:改革开放不止步 争当尖兵勇争先

龙华,因改革而诞生。2011年12月30日,为加快特区一体化、城市组团化发展,提升城市和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探索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龙华新区应运而生。

原标题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龙华工作新局面

龙华:改革开放不止步 争当尖兵勇争先

龙华区正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赖志豪 摄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8日讯 打开深圳地图,龙华这片热土嵌在特区中轴之北,宛若菱形宝石,璀璨熠熠。

龙华,因改革而诞生。2011年12月30日,为加快特区一体化、城市组团化发展,提升城市和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探索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龙华新区应运而生。

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深圳市龙华区。2017年1月7日,龙华区正式挂牌设立行政区,深圳北中轴线上的新城从此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新征程。

千山叠翠,总有主峰;万波涌动,必有潮头!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龙华一路发展历程,坚持改革开放始终是引领这块土地迸发勃勃生机的源动力,是引领龙华区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向未来,随着龙华大地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龙华区争当“走在最前列”的尖兵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结出新硕果

推进改革,就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为经济社会发展破除思维定式、破除枷锁,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龙华区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改革,构建党建“标准+”模式,强化社区党委核心引领作用。重构社区组织架构,推动管理力量下沉,还探索成立基础网格员、专业网格员队伍,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并推行基层事件分级处置,推动社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改变了过去社区服务发展水平较低,受众面窄的难题。

今年以来,龙华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从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推广;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善治经验,获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经验,得到中组部肯定;产业工人参与型治理改革,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广东省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加大国资国企和集体资产改革力度,组建市政、环境等国企平台,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和物业租赁交易周期分别缩短54%和30%。试点政府批量采购改革,经费节约15%以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车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养老服务、智慧社区文体共享服务等改革得到中央有关部委肯定。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龙华区主要负责人强调,全区要继续准确把握改革的着力点,找准问题,迎难而上,勇于改革,打造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项目,切实落实中央巡视组关于改革的整改意见,勇当深圳改革的尖兵,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全区各项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四个“坚定不移”奋力走在最前列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来到深圳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到我们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社区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等工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以及深圳工作的高度重视、深情厚爱、殷殷重托。”龙华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领龙华各项工作。

今年前三季度,龙华区按照争当“走在最前列”尖兵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狠抓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GDP达1639.22亿元,同比增长9.25%,在上半年增速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于全市增速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2.48亿元,同比增长14.5%,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均为历史最好水平。进出口总额526.49亿美元,同比增长66.8%,增速比上半年进一步提升12个百分点,有望保持全市第一。主要指标被外界评价为“两个好于”的特点,即主要指标增速好于去年同期、好于预期目标。

学习贯彻的关键在于落实。龙华区提出,要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进一步优化完善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政策举措,奋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龙华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重点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龙华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推动做强港深莞城市中轴,强化深圳北站国家级综合枢纽地位,深化与香港、东莞等周边城市合作,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强辐射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坚持二三产双轮驱动,特别是要巩固制造业基础地位,构筑实体经济四大产业支柱,培育壮大四大高端服务业,构建三大优质企业梯队,塑造龙华品牌“四路纵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梅观创新产业走廊。

坚定不移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组团集聚、产城融合、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六大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弥补目前龙华“南强北弱”这一最大短板。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切实把龙华打造成深圳基层党建先进区,为新时代龙华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改革经验看龙华——

区各级“一把手”以上率下九路改革纵队强力攻坚

近年来,龙华区坚持把改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改革的办法抓改革,用创新的方式促落实,推动龙华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龙华区聚焦全面推动基层治理、优化营商环境、外来人口的融合共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制定了《龙华区2018年改革工作要点》,推出21项重点改革项目。今年龙华区提出“改革123”目标,即:力争年内有1项以上国家级改革试点落户,2项以上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荣誉,3项以上改革在全市推广。在今年8月召开的区委一届四次全会上,龙华区对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以改革促进“四个转变”的具体要求,更明确了龙华改革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区改革工作蹄疾步稳。

“在以往的工作中,每项改革工作都是由分管的各职能单位牵头负责,改革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总体谋划站位不高、项目间联动性不足等问题。”龙华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效破除改革意识不强、改革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等阻碍改革推进的问题,加强各领域内部改革联动,龙华区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9个改革专项小组。

这9路改革纵队由区分管领导担任小组组长,牵头负责重点改革项目,凝聚了改革的强大合力,构建起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改革办-责任单位“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全面落实了“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的“四个亲自”工作要求。

龙华区还强化督查考核,通过召开改革任务专题部署会、深入开展改革现场督察、实施改革工作绩效考核等,对各项改革任务逐一分解、逐一落实,将改革执行与创新成效纳入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改革责任不断压实。

为全面提升改革含金量,龙华区还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区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开展改革调研,并制定了《区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深调研工作方案》,推动形成51项改革调研成果,汇聚了一批改革“金点子”。

发力九大关键环节 确保“走在全国前列”

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龙华区委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争当“走在最前列”的尖兵,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龙华工作新局面。

争当“走在最前列”的尖兵,必须要立足龙华发展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全局,把握战略重点,聚焦关键环节,集中用力攻坚,久久为功,带动全局工作整体推进。今年召开的龙华区委一届四次全会就指出,要抓住九个关键重点工作,集中用力攻坚,把“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以提升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降低企业成本,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产业空间有效供给,力争每年新增产业用房100万平方米。

二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二三产双轮驱动,持续巩固壮大产业优势。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构建三大优质企业梯队。深入实施品牌强区战略,构建龙华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品牌“四路纵队”。

三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产业创新主力区。高标准打造梅观创新产业走廊,抢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加速释放梅观快速沿线土地资源,加快打造产值超3000亿元的区域性创新走廊。

四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做强做大港深莞发展中轴,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前瞻布局现代化交通设施,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五是提升都市核心区形象品质,加快建设现代宜居魅力城区。将六大重点片区打造成龙华特色城市名片。高标准塑造一批精品街区、精品灯光夜景等城市精品,精心打造“龙华绿环”、北站城市绿廊、大脑壳山城市中央公园、观澜河滨水长廊景观带“四大”绿色地标。

六是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实施文体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市美术馆新馆等5个市级项目、区图书馆等10个区级项目建设,到2022年,新增文体设施面积190万平方米。

七是突出社会融合发展,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探索多元融合共治机制,深化产业工人参与型治理试点改革,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从“社会治理对象”向“社会治理参与者”转变。

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活力区。力争五年内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3.5万个,幼儿园学位2.2万个。加快推进市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区综合医院等6所医院新建,加快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改扩建并完成创“三甲”,实现病床总数五年翻番。确保五年内筹建政策性住房不少于3万套、供应不少于2.6万套。

九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认真做好对口河源紫金的结对帮扶和“双精准”帮扶和对口广西东兰、凤山两县扶贫协作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今年内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力争PM2.5年均浓度值五年内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

更大力度更实措施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2018年龙华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以来,龙华区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改革整体部署和任务安排,按照“走在最前列”的标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各项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整体呈现“全面发力、重点突破、成效显著、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中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认可肯定,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如龙华区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瞄准传统政务服务“五大问题”,探索政务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实现减少132个审批环节,办理时限压缩50%,全部行政许可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推动政务服务效率和品质“双提升”,以全市第一成绩获得“金秤砣”奖。

一批试点改革成效明显,相关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如龙华区实施外来人口融合共治模式改革,搭建居民参与平台,拓展居民参与渠道,推动居民实现自治,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相关做法获得中央综治委、省委政法委肯定,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广东省地方政府创新优秀案例。实施智慧健康养老模式改革,构建“互联网+养老”智慧服务模式,共建“1+1+N”养老服务辐射网,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观湖街道还被民政部、工信部、卫生健康委联合授予“全国智慧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荣誉称号。

群众从基层改革中感受到深深的获得感。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能力改革,一批学校、道路、文体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增效,全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龙华有轨电车示范线就是以BOT方式建成运营的。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在全市率先开展取消工业园区用电中间层差价,预计减轻企业用电负担3.7亿元。

专家感言

深圳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南岭:

龙华区作为外来人口大区的探索,很有样本价值。要重点关注龙华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项目,建议充分挖掘大数据,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院,通过对数据的提取集成,更加精准地服务于民,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

龙华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龙华区的改革具有三大特色,其一,紧密围绕群众利益,老百姓有很大的获得感;其二,外来人口融合共治,破解的是龙华区更是深圳的问题;其三改革具有系统的组织保障,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尤其是龙华区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服务辖区各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通过整合优化资源,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希望越来越多的社区都能建成党群共建的和谐社区,让百姓享受更多获得感。

深圳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协调督查处处长陈晓云:

龙华改革保持了一贯的朝气和精气神,具有三大特点:强烈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导向与求真求优求新的改革追求。建议龙华区基层治理强化源头建设,瞄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深耕,同时引导群众参与到改革中来,将群众的刚需与党委政府的服务精准对接。

深圳市公众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马洪基金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范军:

龙华在社会治理方面,整体水平走在全市前列,未来可以考虑政府资金在投入社区建设时,在付费机制上做文章,培育社区居民服务社区的主动意识和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社会学博士陈胜:

龙华的社会治理举措全面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建议用优势视角和资源视角看待社会组织的力量,从社区内部挖掘资源,提升社会参与的主动性,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

数说龙华发展

2017年,龙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0亿元,人均GDP指标值为13.28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GDP实现1639.22亿元,同比增长9.25%,预计2020年可达2500亿元。

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4家,位列全市第三。2018年,还新增各层次创新载体16家,其中省级工程中心10家,区级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中心2家。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7.1%和25.9%,分别高于上半年11.9和5.7个百分点,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6.8%和70.1%。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尉心 杨明铭)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