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深圳北部中心加速崛起

光明:深圳北部中心加速崛起

今年9月,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深圳市第9个行政区。光明区的正式成立,是光明区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是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深圳更好发挥对外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起点。

原标题

构建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串联粤港澳湾区科教创新节点的综合交通体系

光明:深圳北部中心加速崛起

率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绿色建设集中落地的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8日讯 今年9月,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深圳市第9个行政区。光明区的正式成立,是光明区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是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深圳更好发挥对外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起点。

光明区的前身光明新区,是深圳市第一个功能新区,在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承担着率先探索、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自2007年8月成立以来,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一年,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中体现在发展格局显著提升、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区面貌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提升及群众认同感显著提升等五个显著提升。

其中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表现为,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850亿元,是成立之初的6.3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家,可支配财力跨越200亿元大关。光明逐渐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经济总量即将实现由百亿级到千亿级的历史跨越。城区面貌显著提升表现为,政府投资项目累计超过1600个,凤凰城等重点片区开发扎实推进。“两馆两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光明大道、光侨路等“八纵八横”主干路网基本贯通,79条道路实现美化亮化,34个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实施,15条主要河流铺开整治,126个公园建成开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2倍。路宽了、灯亮了、楼高了、街靓了,光明正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九大民生领域支出累计达408.7亿元,增加学位5.6万个,千人病床数是成立之初的2.8倍,低保总人数下降90%。

生机勃发的中国时间谷光明区钟表产业集聚基地。

新起点,新征程。

今年9月召开的光明区一届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四城两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伟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也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交给光明的重大任务。

光明区将采取“八大举措”助推光明跨越式发展:

聚焦世界一流科学城宏伟蓝图,规划建设好光明科学城。坚持规划先行,会同市发改委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高质量编制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市规土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明晰定位目标,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高水平编制科学城空间规划。加强光明科学城与南山大学城、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东莞中子科学城等创新节点的交通规划研究,构建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串联粤港澳湾区科教创新节点的综合交通体系。同时,全面启动大科学装置建设,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工作。大力推动国际共享与合作,引进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团队,积极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力争引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心。

聚焦深圳北部中心战略规划,全面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对标国际一流中心区标准,启动约8平方公里的光明中心区建设,同步打造中央公园活力商务带,打造中央公共文化带。高质量开发重点片区,加快科学城片区开发,推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小镇、光明云谷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凤凰城开发建设,启动光明城站综合开发,着力打造龙大科技创新走廊,协调加快龙大高速光明段市政化改造。同时在新湖、公明、玉塘、马田街道办事处行政办公区周边,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形成新的商业街区。依托轨道6号线凤凰城站、长圳站等轨道交通重要节点,打造商业综合体。

聚焦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建设智造强区。实施主导产业领航计划,增强以新型显示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今年推动华星光电G11项目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努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实施新兴产业培优计划、实施传统产业跃升计划、实施实体经济减负计划、实施对外开放提升计划、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做好山水大文章,大力建设绿色城区。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实施基层环保管理改革创新,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实施茅洲河全流域限批。打赢治水提质大决战,加快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管理制度,实现全域雨污分流。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土地整备工作力度,全力保障光明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轨道6号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供给。全力保障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田寮文体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预防和解决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智慧光明”建设,完善“智慧光明”顶层设计,完成云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

增加更高水平民生供给,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全方位的高水平教育体系。新建公办新型幼儿园30所,新增8400个幼教学位。新建8所、改扩建5所公办学校,新增2.6万个中小学学位。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等教育团队和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成华南地区诊疗技术最优的医院之一,支持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成广东省高水平中医院。推动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建设,打造8家有专科特色的大型社康中心。打造特色文体品牌,建成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强责任政府建设,建立区级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重点工作清单制度。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坚决纠正“四风”问题,重点查处和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绿意葱茏、生态资源富集的光明大地崛起绿色新城。

新型城市化 新型工业化

绿色新城“双轮驱动”

纵观光明大地,是位于深圳西北部一块形如钻石的热土,昔日还曾被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光明新区成立11年以来,历任党工委管委会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区域发展,成为一片干事创业的高地。

率先践行功能区体制。快速搭建起功能区运作架构,按照“重心下移、错位布局”原则,理顺部门、街道职能,管委会侧重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办事处侧重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在运作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机构设置、运作机制等逐步调整完善。特别是2016年,进一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下辖两个办事处优化拆分为六个,有力提升了基层执行力,推动了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深入践行绿色开发理念。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一城两轮”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绿色新城,以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在发展目标上,提出环境高品质、项目高科技、设施高档次、人口高素质、服务高水平“五高”目标。在开发时序上,努力做到“四先四后”,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修路后开发、先绿化后发展,完成了绿色新城总体规划和凤凰城重点片区等40多个专项规划,建成5平方公里海绵城区和8.5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全市第一个实施城市综合管沟工程的区域,绿色逐步成为光明的坚持和追求、成为光明的底色。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率先试行商事登记“一站式”服务,效率提升近40%。率先提出并推广“楼长制”为代表的出租屋分类管理模式,形成了出租屋楼长分级分类新体系。率先开展社区基金会试点,成立全国首批5家社区基金会和首批企业冠名社区基金。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成了“1+6+18”网格化管理管控智慧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整合,组建区建设发展集团;探索央企与地方国企合作模式,引进华侨城集团增资扩股光明集团,打造“文化+旅游小镇+现代农业”新品牌。

全力破解制约光明发展的难题

光明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明确光明的发展方向,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全力破解制约光明发展的难题,加快建设“四城两区”,奋力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力以赴抓好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

紧紧抓住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光明产业基础扎实、区位空间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力抓好治水提质、公园之区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工作,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光明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主动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深圳北部中心,从而发挥区域极核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与周边产业大区、产业强区的合作,加快集聚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努力实现特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加快推进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同时重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示范城区建设,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以正确导向激励干部敢担当善作为,持之以恒抓好正风肃纪,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光明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创新赋予光明强劲发展动能

光明区一直以来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敢闯敢试,不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守护蓝天碧水。2018年,光明区以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治水提质长效机制,深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光明区取得了明显实效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如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完备的海绵城市标准体系;率先探索推动全过程管控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光明水质净化厂“厂网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将水质净化厂进水水质纳入考核指标。该项目入选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库,为深圳市第一个按照财政部要求规范实施项目。2018年4月27日,光明区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验收的试点区域。改革的脚步并未停止,光明区持续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守护好蓝天绿水。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构建全市综合成本最低经营环境。从率先构建全市最优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营造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率先建设一流宜居宜业环境、率先营造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率先构建全市综合成本最低经营环境5个角度出发,光明区提出20条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于希望率先构建全市最优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营造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的光明区来说,光明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端资源的集聚,给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化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改革,是光明区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一个抓手。2017年10月,光明区获批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立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将实现以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为技术支持、医院为枢纽、社康中心为网底的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其探索的构建综合防控网、打造全民健康保障网、编织医疗卫生体系网、建立健康信息管理网“四网融合”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市民感言

光明区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 刘广:

改革开放把我们吸引到深圳,吸引到光明。因为这里是一片干事创业交到知心朋友的热土。光明正在不断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服务企业、服务行业,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优质的企业来这里落地,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改革开放让这里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吸引力。

公明街道上村社区党委委员 唐小宁:

感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光明能够接纳四方的人才,聚拢人气,不断实现跨越发展。我当年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光明的,在这里落地生根,在不同岗位工作过之后,有幸成为一名基层社区的党委委员,服务社区,服务辖区群众。改革开放还将推动光明深化发展,脱尽土气,跻身为现代化的城区。光明区成立后,确定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光明将挺立改革创新的潮头,华丽转身,前景无限。

光明红木小镇老潘红木总经理 潘继文:

改革开放带来了光明巨变。因改革,深圳第一个功能新区诞生在光明。也是因深化改革,服务高质量特区一体建设的需要,光明成立行政区。改革开放在光明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特别是随着中山大学·深圳、光明科学城、光明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光明,光明的未来无疑是精彩可期的。昔日荔林遍布的公明和一派田园风光的光明农场实现了华丽的转变。作为一名在这里耕耘奋斗了多年的“老光明”,我对光明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发展、大建设,更充满了期待。作为后发地区,光明的山、水、林、田、湖这些生态优势,也将会被逐渐地挖掘起来,散发出独具光明特色的光芒。光明明天更光明!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赖飞扬 文/图)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