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探索绿色高端发展道路

大鹏新区:探索绿色高端发展道路

大鹏新区是深圳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大鹏新区也将迎来七岁的生日。

原标题

生态环境更好 民生保障更实 发展质量更高 市政配套更优

大鹏新区:探索绿色高端发展道路

大鹏全景。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8日讯 大鹏新区是深圳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大鹏新区也将迎来七岁的生日。新区成立七年来,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岛一区”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标准,以高质量“美丽大鹏”行动计划为平台,努力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生态发展道路,不断刷新“美丽大鹏”建设记录,实现了生态环境更好、民生保障更实、发展质量更高、市政配套更优等总体目标,向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大鹏绿水青山

“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肩负着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破题探路重大使命的大鹏新区,从2015年起实施了4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项目,其中16项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并在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方面,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保护优先”是大鹏新区始终恪守的原则。新区成立以来,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污水管网工程,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消除黑臭水体,纳管排污管口;推行专营公交纯电动化,强化扬尘、尾气治理。同时,创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模式,以科技手段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监控;建立“河长制+湾长制”体系,将陆地河湖的治理延伸到133公里海岸线,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保护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绿肺”。

2014年至2015年,大鹏新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月15日,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坝光新村。

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7年来,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生物、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三岛一区”,三大产业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围绕生物谷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国家基因库并启动运营,落户生物企业近百家;海洋生物产业园落户企业达到55家;滨海生态旅游接待游客及总收入分别突破1000万人次和50亿元,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南澳办事处年内已实现全市首个无工业小镇的建设目标。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

百姓实现家门口读名校看名医

以人民为中心,让百姓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7年来,新区先后投入2亿多元补齐卫生领域硬件设施短板;成立首个市区纵向联合的医疗健康集团,初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新区、大病不出集团”的建设目标;千人病床数从建区初期的2.1张提升至2.79张,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96%。

7年中,新区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77项教育基建项目;先后与人大附中合作共建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与红岭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大鹏校区;挂牌成立15个名师工作室,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专业外籍教师全覆盖;千人学位数118个,较建区之初增长52.78%。不仅改变了教育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局面,还结束了大鹏新区没有高中和名校的历史。

改革创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局面

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7年来,新区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积极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出台“1+5+N”工作方案,年初基层治理“1+6”改革获评“全省示范性项目”。通过改革形成了“一岗多能、一员多责、多网合一、条块协调”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结”的办事平台,将社区权责事项从29大项82小项精简为24大项62小项,制定了149条工作标准。在给社区减负的同时,提升便民服务效能。

7年中,新区坚持标准化党建引领,高标准建成“1+25+X”党群服务中心矩阵体系,开展特色服务项目,让辖区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