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她是兵哥哥们的妈妈,她的客厅也是他们记挂一生的家!

2019-01-16 08:29来源:晶报


金蓉琳与老伴曾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原标题:她的客厅 是兵哥哥们记挂一生的家

晶报2019年1月16日讯 “你看,这就是我妈妈,亲生的妈妈!”

一个多月前,六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退役海军军人来到深圳,看到“妈妈”金蓉琳。“儿子”们争先恐后地搂着85岁的金蓉琳,就像搂着自己的亲生母亲。

1977年的一次偶遇,金蓉琳一家收获了一份来自数位海军战士的温情。金蓉琳一家与这些兵哥哥一起度过了他们在南海舰队服役的日子。在这期间,金蓉琳与他们建立了亲同母子般的情感,小伙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哥哥们陆续退役转业回到了各自的家乡,金蓉琳在退休后也随女儿来到深圳居住。一转眼40多年,时光虽已远去,可当年的情分却不曾消逝。如今,这些已过花甲之年的“兵哥哥”们约好,每年都要来深圳,看望他们的深圳“妈妈”。

一次“看病”

上海老乡在湛江南站相遇

金蓉琳的家在福田,来深已经二十多年。身为来自上海的女人,今年85岁的金蓉琳生活依然充满“精致”。戴着金边眼镜,得体的穿搭让她显得富态儒雅,当金蓉琳姿态端正地坐在桌子旁边,没有一点八十老人的老态。金蓉琳告诉晶报记者,她的爱好是逛街,她时常一个人到商场,一逛就是小半天。“我不带女儿(一起逛),也不要她们给我付钱。”金蓉琳说。

金蓉琳的性格里有着豪爽的一面。金蓉琳告诉记者,这和她曾经身为军医,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不无关系。大家都觉得她说话很直接,但却十分亲切,和金蓉琳相识的年轻人都亲昵地称呼她为“金阿姨”。

说起与海军“儿子”的相遇,金蓉琳说,这还得追溯到几十年前。1955年,金蓉琳随转业到湛江海关工作的丈夫来到湛江,于广东湛江铁路医院任职内科医生。由于工作所需,她经常在湛江南站的车站医务室值班,为突发疾病的来往旅客及职工服务。

金蓉琳还记得,那是在1977年的某一天,她和往常一样在医务室值班。当时,金蓉琳刚7岁的小女儿何漪清随她一起上班,并在值班室附近玩耍。正当小漪清独自玩得高兴时,一位身穿海军制服的年轻小伙儿路过值班室。听到小漪清自言自语说着一口上海话,19岁的倪建昌高兴极了。他乐呵呵地迎上去,想和这位小“老乡”打个招呼。谁知,小漪清却害羞地跑进医务室找妈妈。倪建昌一时尴尬,只能走进医务室,告诉金蓉琳,“医生,我头疼,您帮我看看。”

“他根本就没事,也不需要吃药。”时隔多年,金蓉琳也还记得给倪建昌检查后得出的结果。后来,倪建昌才告诉金蓉琳,当时,他假装自己不舒服,就是想和老乡说说话。年轻的他从家乡来到湛江,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格外思乡。一听到小漪清的上海话,立马就生出了亲切感。“看病”后,倪建昌立马用上海话向金蓉琳自我介绍,并要求金蓉琳把自家的住址给他。当时,金蓉琳没多想,就将住址告诉了倪建昌。

去年11月,第二期“探望妈妈”的计划在深圳如期进行。

周末客厅

安抚了海军战士思乡的心

就这样,金蓉琳这户普通人家与兵哥哥的一连串故事正式开启。

找到老乡的倪建昌格外兴奋。回到南海舰队后,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不少当时和他一同服役的其他战友。自此开始,每个周末的休息日,去金蓉琳家做客就成了倪建昌等兵哥哥的指定节目。

“刚开始只有倪建昌一个人来,后来一带二、二带四……最多的时候一次就有十几个人到我们家来玩。”金蓉琳回忆。对军人存在的特殊情感,加上一家人的好客性格,每周兵哥哥们的到来也成了金蓉琳一家的欢快时光。不少兵哥哥在听闻倪建昌与金蓉琳一家的来往后,都非常羡慕,他们也都希望能感受一下家庭的氛围。对此,金蓉琳总是“来者不拒”。据金蓉琳的粗略统计,当时来过她家做客的海军战士大约有二三十人,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山东、天津、辽宁等地。“有个叫王大伟的小伙子,我印象好深。他是山东人,家住广州。每次军舰一靠岸,他就跑到我们家来。”金蓉琳说。

此后数年间,每到周末,兵哥哥们就会来到金蓉琳家,30平方米的客厅里立刻就热闹起来。“尤其是我爸爸,他就是一个老顽童的个性。他们来之前,爸爸就想好了各种淘气的玩法,与他们同乐。”金蓉琳的大女儿何漪雯说,这些与兵哥哥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成了金蓉琳一家美好、快乐的回忆,也安抚了兵哥哥一颗颗思乡的心。“后来我也不那么想家了,在我心里已经把金阿姨家当成了我另外一个家。”倪建昌说。

已过花甲之年的“兵哥哥”们在深圳。

亲力亲为

照顾生病的兵哥哥及家人

金蓉琳与兵哥哥们的相处就和家人一样,她真心实意地与他们相伴。对于曹惠明、倪海平两位曾参加金蓉琳家聚会的海军战士而言,金蓉琳让他们在服役期间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在他们和家人身染疾病的时候,金蓉琳的照料也让他们感激至今。

在湛江服役期间,曹惠明曾因病住院一星期。金蓉琳得知此事后,便每天都到医院探视照顾,陪着他治疗,为他准备住院所需的物品。而上海兵倪海平在得知弟弟突然患上肺结核后,十分着急。金蓉琳热心地安慰了他,并带倪弟弟到医院检查、治疗后,直接将倪弟弟从上海接到湛江,住在自己家中调养。更为巧合的是,不久后,倪海平的亲哥哥也患了肺结核。于是,金蓉琳干脆也将哥哥从上海接来一同照顾、治疗。兄弟两人在金蓉琳家住了一年多,直到二人痊愈后,金蓉琳才让兄弟俩返回上海。

“因为妈妈是医生,常在医院出入,所以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忆起此事,何漪雯不禁有些后怕,毕竟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于女儿的想法,金蓉琳则笃定地告诉晶报记者,“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担心,我自己是医生,我会把控好情况的。”

聚散有时

天南海北情谊依旧

倪建昌告诉晶报记者,上海人有个习惯,同龄人之间会称呼彼此的父母亲为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在上海话语的特地场合中,是一个礼节性的称谓。“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多年来早已把金阿姨看作我们的妈妈了。”倪建昌说。

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些海军战士悄悄地把“金阿姨”的称呼换成了“妈妈”,也一口一个“爸爸”地称呼着金蓉琳的老伴。对于金蓉琳的两个女儿,兵哥哥们则真心把她们当成妹妹来爱护。

“每次出游都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热闹极了。”在何漪雯的回忆中,她和“哥哥”们的相处十分愉快。何漪雯还记得,有一次搬家时,哥哥们安排好时间过来帮忙。几个哥哥直接开来了两辆卡车,没一会儿的时间,家里的物品就被神速地全部搬完。“当时,我们姐妹俩也享受到了有哥哥呵护的待遇。”何漪雯说。

聚散终有时,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79年。兵哥哥们三年服役期满,倪建昌等人陆续离开湛江,回到家乡工作。“分别时,我和离开家人时一样,心里充满了难过、不舍。”倪建昌至今还记得他离开湛江的确切日子,也还记得当时的一句戏言。

对于金蓉琳一家而言,他们也过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毕竟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了。”金蓉琳说,兵哥哥们回到家以后,经常有事没事就给她和老伴打电话,保持着频繁的联系。

1990年,金蓉琳退休之后跟随女儿来到深圳定居。当时,金蓉琳的母亲尚健在,金蓉琳每两三年就回上海探望母亲。每次金蓉琳回到上海,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倪建昌等人总是会在下班后就携家带口来到金蓉琳家。久而久之,金蓉琳在上海的家人们也与她的“儿子们”玩成一片。

从40年前开始,金蓉琳和“儿子”们在一起时,便会一起唱歌。直到如今,他们在深圳相聚时,也会到KTV高声歌唱。

相约每年

来深圳看望“妈妈”

时光在他们的情谊面前,仿佛是静止的。退伍回到各自的家乡,他们仍将这份感情维系了近半个世纪。六年前,金蓉琳的老伴因病去世。女儿不在身边的时候,金蓉琳不免有些孤单。即使不在“妈妈”身边,倪建昌等人每天都会在他们的“四海一家”微信群里向金蓉琳嘘寒问暖。

去年,倪建昌等人陆续退休。来深圳看望“妈妈”的心愿被“儿子”们提上了议程。而去年11月,第二期“探望妈妈”的计划如期进行,总共有六位“儿子”来到深圳看望金蓉琳。

“哥哥们约定,以后每年都抽出一段时间,放下一切来深圳看望妈妈。”更让何漪雯感动的是,哥哥们每次到了深圳,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到金蓉琳老伴的墓地拜祭,跪地、磕头。“亲生儿子也不过如此。”何漪雯感慨地说。

今年已经62岁的倪建昌一见到金蓉琳,依然习惯性地大声对着她喊“妈妈”。外出游玩时,倪建昌、姚建勇、倪海平等人总是轮流搀着金蓉琳。“我妈鞋带松了,几个人都争先蹲下来系鞋带,这些细节,我们也未必可以每次都做得很到位。”何漪雯说。她笑着告诉晶报记者,这次有兵哥哥们带着嫂子、孩子一起来到深圳,妈妈又多了几位“儿媳妇”的照顾。

在何漪雯看来,自家与兵哥哥们的来往再平凡、日常不过。直到她长大后,有一次无意间和朋友聊天时谈到这个话题,朋友的反应才让她知道,这件事很有正能量。“我们一家与这六位哥哥们萍水相逢胜似亲人的情意都烙在各自的心中了,愿这份纯朴善良的情感延续下去。”何漪雯说。

从40年前开始,金蓉琳和“儿子”们在一起时,便会一起歌唱。直到如今,他们在深圳相聚时,也会到KTV高声歌唱。在一家人爱唱的歌曲清单里,永远少不了那些他们身穿绿装时就爱唱的军歌,其中便包括《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每当熟悉的前奏响起,金蓉琳总会感慨,正是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她及她的“儿子”们即便分隔在千里之外,也得以延续这份情谊。一身戎装一生情,金蓉琳和“儿子”们这个“军人家庭”整整半个世纪的爱依然在延续。“只要有发现爱的眼睛,爱就无处不在。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超越年龄、地域。”金蓉琳说。(晶报记者姚慧苹/文、图

[责任编辑:施冰冰]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