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今年将再办40项民生实事,组织实施6000个以上民生微实事项目。在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透露,《深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民生微实事”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发布执行,以保障民生投入更合民意,微实事项目更暖民心。
做好民生工作既要在宏观层面上抓好“大民生”,更要从细微处着手、做好“微实事”。深圳“民生微实事”项目于2015年9月首次推出,鼓励各区以群众点菜、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3年多来,全市财政共投入48亿多元,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4万多件,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深圳此次将发布的《指导意见》,对“民生微实事”各项工作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与加强,旨在让每件“民生微实事”更得民意更暖民心。毋庸置疑,随着《指导意见》的发布执行,“民生微实事”相关工作将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这鲜明体现出深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发展意志。
顾名思义,“民生微实事”的最大亮点在于“微”和“实”,这也意味它“接地气”的特质。传统模式下的民生建设多是“自上而下”进行。政府虽然投入不少,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参与度却不高,乃至出现“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的局面。这既导致资源的损耗,也让民生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民生微实事”采取“百姓点菜、政府买单”模式,从微实事的遴选到事后的评价,完全由民众发声、民众选择。就在这两天,本报报道了福田区福保街道打造居民掌上“公共服务淘宝店”的事例。该街道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我要组团”版块,以“一人发起,多人附议,社区开团”模式运营,组团成功后,由社区党委以民生微实事立项,统筹安排公共服务场地,并在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招标引入优质社会组织承接。居民由“观众”变“导演”,实现了“民众有所呼,街道有所应”的良性互动。进一步说,这在精确识别居民身边的急事难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在这个意义上,“民生微实事”也是深圳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民生微实事”的持续实施,就是要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而深圳将对“民生微实事”各项工作做出进一步推进,由此彰显的改革诚意和姿态,令人十分期待和认可。毕竟,只有将事关民众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具体事做好,才能真正释放改革所蕴藏的民生价值,方可让人对长远、宏观的改革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