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的一句“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引发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以套内面积交易”是否意味今后房屋交易要取消“公摊面积”?针对此问题,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公号发文表示“《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只是个技术规范,这个规范未来约束的是工程建设行为,约束对象是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这与我们所关心的住宅交易到底是以‘建筑面积’‘公摊面积’来计算,并无直接关系。”
住房问题乃民生头等大事,而公摊面积一直是近些年来民众广为诟病的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公共走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但公摊面积究竟如何计算与分配,目前并无明晰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这导致公摊大小基本上都是开发商说了算。因此,在日常的房屋交易中,“买100平方米房子只得70平方米”的情况并不鲜见。面对严重缩水的数字,消费者自然不满。况且,由于公摊面积缺少标准,不仅会让消费者在购房时需支付更多房款,还要在今后多支出物业费、取暖费等更多成本。正是基于此,关于“公摊面积”的政策稍有风吹草动,不免引发大家的强烈聚焦,而出现误读或过分解读的声音也就不足为奇。
由此而言,舆论此次对相关条文的误读,间接反映出一些民众对现行住房“公摊面积”销售模式的颇多怨言。进一步说,是对公摊面积标准缺失、管理混乱所引发的种种乱象的不满。本是为便民利民、提高生活质量而生的公摊面积,却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很受伤”。个中逻辑不难厘清,公摊面积标准的缺乏、信息的不透明,使开发商在房屋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强势地位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在公摊面积上似乎只能听之任之、乃至成为盘剥对象。这明显违背了明码标价、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居住获得感。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舆论是在呼吁取消公摊面积,不如说是在表明希望相关部门尽早终结公摊面积乱象、让钱花得明明白白的诉求。
对于如此高关注度、牵涉面十分广的公摊面积问题,指望一个技术规范予以解决,显然并不现实。事实上也确然如此,公摊面积涉及到《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即便真的要予以取消,也必然需要辅之以复杂而又精细的修法工程。当前可以明确的是,“住宅建筑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并非一些网络媒体和民众所言的“取消公摊”,也并不会导致房价上涨。不过,民众此次对条文的误读,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正视、进而深入读懂民众误读背后的期待。人们期待相关职能部门能探索出更科学、合理的计价方式,确保公摊面积信息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好民众的住房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