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哪里的环境氛围好、服务质量高,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企业就会在哪里扎根。从根本上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是“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在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最近,深圳有两件事引发了媒体关注。一是人口增长,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万人,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二是企业回迁,市行政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准备迁入深圳的企业,之前就是从深圳迁出的。不论是人们“用脚投票”选择深圳,还是企业“回心转意”重返深圳,都是深圳“人气”高涨的表现。
城市的繁荣,“人气”是基础。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人。人口合理增长及结构持续优化,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人口持续净流入,是深圳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深圳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人口流动大数据地图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但深圳却是一个例外,人口流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处于高位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深圳的人口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万,占比近六成。人口年轻化、人才占比高,是深圳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人口迁移的集聚效应也尤为引人注目。截至2018年末,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目前还在持续增加。事实上,放眼世界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无一不是人口增长极。年轻高素质人口的持续流入,将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发展后劲、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无疑也是一台马力十足的人口人才“抽水机”。
城市经济发展,企业是最重要的主体。与人口迁移一样,企业也会出现迁移。决定企业迁移的,是综合成本的考量。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除了考虑土地、人工等显性因素外,产业配套、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要素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不少企业从深圳迁出后最终又决定回迁,何故?因为有些企业迁到外地后,虽在用地和用工方面的成本降了,但往往面临审批手续难办、高新技术人才难招、产业上下游配套难觅的问题,不仅“水土不服”,而且综合成本算下来反而更高了。相比之下,深圳的市场环境规范透明,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优质的公共服务、多元的人才供给、完善的产业配套,把企业重新迁回深圳,不仅更省心,而且更经济。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综合成本考虑合理迁移,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不同,对于不同企业的吸引力也不一样。我们不要只看什么企业走了,更要看什么企业来了。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像美国硅谷,营商环境像香港、新加坡。此种环境氛围虽不能抵消成本敏感型企业所感到的生存压力,但对市场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型企业以及高端服务业,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选择落户深圳,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扎根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始终保持对处在产业链前端和微笑曲线高端企业的巨大吸引力,深圳才能持续保持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哪里的环境氛围好、服务质量高,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企业就会在哪里扎根。从根本上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是“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在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企业选择迁入深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深圳的人才环境与人才供给。当前,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深圳对人才的需求剧增,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深圳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比如,推动人才引进业务“秒批”办理全覆盖,今年还将安排各类人才专项资金76.7亿元,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当然,企业更倚重的是贯穿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市行政服务大厅作为直接服务企业的窗口单位,打造亲商便民的政务服务“旗舰店”,率先提出首席代表服务团、“一对一”全链条精准服务;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痛点和难点,出台《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四个千亿计划”……政策利好与服务提升,让深圳的营商环境够“硬核”,对企业的吸引力也更大。
一心“造环境”,才能十分“聚人气”。全面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的“引力场”,人才和企业才会近悦远来,在深圳落地生根,与深圳共同成长。(深圳特区报首席 评论员 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