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深圳需要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群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需要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群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是一座公认的创新型城市,但长期以来,基础科研是深圳的一块短板。

据南方日报昨日报道,从去年起,深圳每年安排不少于三成的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

深圳是一座公认的创新型城市,但长期以来,基础科研是深圳的一块短板。曾有媒体说,在创新模式上,深圳有个极具特色的“6个绝大多数”现象,即绝大多数的创新企业是本土的,绝大多数的研发人员来自企业,绝大多数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绝大多数的专利产生于企业,绝大多数的研发机构在企业,绝大多数重大科技发明也来源于龙头企业。

这体现了深圳的创新活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对企业来说,更常见的创新是能快速产业化并带来利润的应用技术,而非源头创新和基础科研。而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性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也因此,近些年来,深圳在这方面频频发力,比如,去年底,《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印发,提出要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布局高精尖实验室。

就像城市的公路桥梁等基建市政设施一样,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鹏城实验室于今年3月宣布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开展合作,已经初步建成“云脑”“靶场”等三大科学装置。这可以看成是深圳聚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加快大科学装置布局的一个缩影。

大家熟知的哈勃望远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强子对撞机等大型科学装置,均带来了丰硕的科研回报。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位于深圳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几年前率先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出其振荡几率,被称为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基础科研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但基础科研能力关乎科技创新能“走多远”的问题,沉潜下来练好内功,吸引更多一流的重量级大科学装置落户,深圳的创新之路当能延伸得更远。 (李跃)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