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推行垃圾分类,需要更多“蒲公英”种子

条评论立即评论

推行垃圾分类,需要更多“蒲公英”种子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日前,深圳首期垃圾分类蒲公英计划志愿讲师培训结业了。54名垃圾分类初级志愿讲师未来将深入社区、学校等开展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督导,动员市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引导市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正确率。

日前,深圳首期垃圾分类蒲公英计划志愿讲师培训结业了。54名垃圾分类初级志愿讲师未来将深入社区、学校等开展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督导,动员市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引导市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正确率。

作为一座志愿服务十分发达的城市,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一直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推广新模式。为此,深圳于去年6月正式启动了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旨在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公众教育基地,组建并培养垃圾分类宣传人才队伍,搭建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规模化、平台化、常规化。

在这里,“蒲公英”这个名字可谓非常形象、贴切。垃圾分类志愿者培训及其深入社区、学校的过程,就是垃圾分类常识、公共生活常识等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不断传播扩散的过程。它不但丰富、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将使垃圾分类理念更好地落地。

前些年就有报道称,深圳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15000吨,而且呈逐渐增加之势。这样下去,“垃圾围城”将不再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而是一种严峻的现实。推行垃圾分类,当然离不开制度与法规的强力约束,2017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出台,垃圾分类由以往的鼓励为主转变为全面强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但另一方面,垃圾分类要落到实处,最终还得与个人习惯对接。前些年在深圳有一项调查,近62.5%的受访者表示对究竟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回收后的用途“不清楚”。所谓知易行难,垃圾分类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未必容易。显然,现场手把手教一遍,比各种隔着屏幕的宣传更能够入脑入心。

垃圾分类是件大事,但确实需要拿出“绣花”的精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为推行垃圾分类,日本进行了约10年的全民教育,年年讲,月月讲,还通过学校环境教育,让小学生来教育大人。深圳的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将深入学校开讲,无疑也将培养更多的小小“志愿者”,让垃圾分类常识传播到更多家庭。

当然,垃圾分类并没有多少技术门槛,说到底,它涉及的还是一个理念问题。即它取决于人们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环保生活方式,以及是否意识到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应当明白,现代都市里,个人的一点“不方便”其实是为了公共空间的“方便”。个人生活习惯必须适当向公共空间让渡,这是一个基本概念,垃圾分类志愿讲师不仅要普及“术”,也应普及这样的“道”,通过理念的传递,加深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理解。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垃圾分类成为了一个人下意识的自觉,一个人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被周围人看不起,就说明相应的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从这个角度看,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可谓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