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缺地、缺人,体现的都是民办养老院资源整合渠道不畅的问题。养老市场开放后,模式创新不妨聚焦在“通”字上,围绕民办养老院痛点,减负、融资、赋能,给养老机构供上充足营养。
广东省民政厅日前下发通知,废止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的设立门槛相对降低,给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松绑,增加了养老资源总量,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市场环境能激发非营利组织的创造力,探索出更多适合国情的养老新方案。
“未富先老”是中国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我们的人均GDP还不到9000美元时,60岁以上人口就占到总人口17%以上,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还要大幅度增长。
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办养老势必要走一条综合各方力量、提高投入效能的集约化道路,如北欧、日本等“虽老已富”国家办养老的模式,恐怕目前对我们帮助不大。开放养老市场就为面向全社会引智扩宽了渠道,给创新养老模式提供了动能。围绕减负、融资、消费、赋能,深圳已经制定了一揽子政策鼓励养老模式创新,新政策给深圳的创新提速创造了机遇期。
门槛降低之前,民办养老已经试行多年,收获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政策相对滞后,也积攒了不少难题。其中,“融资难”“用地难”和“用工难”最具代表性。缺钱、缺地、缺人,体现的都是民办养老院资源整合渠道不畅的问题。养老市场开放后,模式创新不妨聚焦在“通”字上,围绕民办养老院痛点,减负、融资、赋能,给养老机构供上充足营养。
开办养老院一次性投入不小,尽管现在政策门槛降低了,但养老行业硬、软件准入门槛一直维持在高位。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的先进模式可为解决初设养老机构融资、置地问题提供思路。针对财政实际,开放的民办养老市场或能探索出诸如民间主导公共建设(PFI模式)等新路径。
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与政府就产权、开发权和经营权展开协商对话,或能灵活地解决民办养老初期投入的问题:如,政府可以授予民办养老机构开发权和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以帮助民办养老机构获取较优惠的地皮,在许可期限届满后,视养老机构运营带来社会福祉大小决定续签或赎买转让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又如,探索引进社保基金和金融保险机构发展养老服务业,参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办,开拓民办非企业获取资金的通路。
民办养老市场的竞争与统合,也有利于改变大水漫灌的补贴模式,让有限的公共财政预算,更精准地透过养老模式创新,让老人得到实惠。通过政府和行业评级,我们可以引导民办养老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融合,改善养老机构“缺人”和专业能力不足的现状。目前,诸如可穿戴设备技术、大数据健康管理技术的发展已日趋成熟,政府可以建设统一的老年人健康监控平台,赋能养老机构。
有产业专家预计,到2023年,中国养老市场可达13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谁能够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上占据先机,谁就能在吃到“政策”蛋糕的基础上,服务好社会,让人们享受到更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成为令人尊重的社会实体。(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