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出打造“两城一区”,即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在一起将释放16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这给产业界人士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即深圳创新产业不缺地,不缺空间。也就是说,深圳产业空间的供给充足,存量空间和增量空间都能充分满足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
一段时间,深圳制造业流行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即认为深圳特区地域面积有限,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土地空间逼近极限。有人认为目前特区处在土地紧缺期,导致土地和租金成本上升,很多产业发展受限,因而增长也受限。其实这些认识相当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误区。
以此次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区”为例,将集中释放出160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相当于两个福田区的体量。福田中心区辖区面积为78.8平方公里,而2018年福田辖区地区生产总值达4150亿元。如果按此估算,160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可望产出8300亿元的GDP,这将超过目前深圳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深圳产业空间的供应量是一个弹性变量,通过土地整备、园区布局、节约集约整合等方式可以变存量为增量,变增量为创新。而且此次释放的产业空间都将集聚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其增长预期不可限量。正在规划建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和57平方公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布局一批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集群,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高地。深港边界正在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努力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合作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论城市土地空间潜力,要摒弃农业思维,不是种庄稼,广种薄收拼面积。现代产业重在拼创新,种科技高产业,提高单位空间面积附加值。深圳有限的土地空间,创新带来了乘数效应。2018年深圳市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仅次于东京、上海、北京、新加坡。深圳的面积为1997.3平方公里,只有其他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关键是跑赢了创新产业和单位产出效率。以南山区为例,2018年该区的GDP突破5000亿元,辖区税收达1498亿元,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27.7亿元。
在这种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产业还没有搭上创新快车,而是一直期盼早期粗放型土地空间的低成本红利。有些制造业老板,总是指望在一线城市出现只有四线城市可能有的低租金厂房。这是典型的加工型产业思维,留恋低成本产业空间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还有一些企业老板,总是希望圈块土地建栋大厦,在经营实业的同时也坐等土地升值。这是典型的房地产思维导向,还是想着脱实向虚赚快钱。对这些企业掌门人来说,重要的是调整到创新频道,以创新效能对冲一定的要素成本。对好产业好项目,深圳从来不缺创新空间。(本报评论员 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