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任正非在华为公司的一次内部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任正非称,“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事实上,华为从来不缺人才,对于高端人才也一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数据显示,如今华为在全世界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另据统计,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2018年毕业生去向最集中的企业就是华为。
这种情况下,华为面向全球发出天才少年集结令,令人耳目一新。也就是说,华为不仅需要各类高端人才,还需要天才——所谓天才,肯定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人才,而是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或者说某一垂直细分的层面,有着独到天赋与能力的人物。
任正非多次表达过对天才的偏爱。他曾提出著名的“歪瓜裂枣”理论:“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他对“歪瓜裂枣”这个成语进行了重新定义,实际上也是对人才标准进行了部分先见性修正。
早在2017年,为了在初高中阶段发掘出有特殊专长的人才,华为与深圳中学共同设立了“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资助在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特殊表现的天才、偏才、怪才。从对特殊人才的特殊培养到全球引进天才少年,华为这一举动的背后其实关涉一个十分广阔的教育话题。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也都存在禀赋、气质、悟性等方面的差别。或者说,地理表面有平原沼泽,也有高山峡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一定隐藏着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的天才。
但是,当前我们这种强调均衡、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下,一个人的上升空间是由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决定的。比如,某些人有某方面的天赋,但他们对某种事物的惊人领悟力未必能运用在对某个公式、定律的理解上。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下,他们要做的往往不是将长板变长,而是努力补短板。最终,他们成了某种模型下整齐划一、四平八稳的教育产品。
事实上,孔子几千年前就发表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作为世界上现代教育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强调缩小学业差距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有特殊天赋孩子的教育。美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很多州明文规定,学区必须给资优生准备教育计划,这给很多天资迥异于常人的儿童准备了更多成才的通道。
任正非说,随着更多天才少年的加盟,“未来三到五年,相信我们公司会焕然一新”。我们也希望,华为的举动能让全社会更加关切天才少年的培养话题,进一步打破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为那些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人成长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