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关注“心”问题是社会治理重头戏

条评论立即评论

关注“心”问题是社会治理重头戏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6月28日,深圳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暨培训会,标志着深圳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城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涵盖了从治国到治人到治病,从预防普遍性心理问题发生到干预已发生心理问题的全过程,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

今后,深圳人在家门口、在学校、在单位、在医院,都能就近找到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找到那个懂你的人,避免不受控制地坠入情绪黑洞。6月28日,深圳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暨培训会,标志着深圳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城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宣言中对健康下过一个经典定义: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当前,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很多国家的突出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残疾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出现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部分,而并没有放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分,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是局限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范畴,而是更广泛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范畴。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是针对全社会面临的普遍性、群体性、涌现性的社会心理问题,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理顺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取向,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也就是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涵盖了从治国到治人到治病,从预防普遍性心理问题发生到干预已发生心理问题的全过程,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

心理健康不同于生理健康,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指标,个体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问题的反应,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发展问题,而是上升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问题。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账户”,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性需求与心理性需求,做好精神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芝加哥学派代表性人物齐美尔,在《大都市和精神生活》一书中指出,城市吸纳了大量高度分化的人口,由此形成的城市异质性,不仅使传统的控制方式遭到削弱,而且滋生大量社会问题。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根据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深圳市常住居民中,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高达21.87%,其中大部分为抑郁、焦虑等各种轻型精神疾病,有心理障碍问题的人群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深圳目前已经将心理服务覆盖到全市600多个社区、40多家员工过万的企业、100多家学校,但是跟庞大的现实需求相比,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健康深圳建设的需要。以康宁医院为代表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以重症精神疾病治疗为主,且往往“一号难求”;心理咨询师队伍本底不清、行业管理不规范,未能发挥主力军作用;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需求。

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之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作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具体行动,迫在眉睫。要加强平台建设,依托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平台设立心理服务机构,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心理服务体系,以及医院精神心理科、学校心理辅导室与企业心理服务室;要强化人才支撑,通过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强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及制度建设,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要重视重点人群社会心理服务,对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疏解、心理创伤危机干预等,建立健全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细则、操作规范与服务标准,在试点过程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重点关注对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未来,应进一步关注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心理影响评估等工作,从群体、组织、社会层面推动更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姚龙华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