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深圳推出《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工作方案》。方案整合了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自贸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中与深圳有关的39条措施,率先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落地实施。
整个方案,人们满眼看到的都是“放宽、不受限制、允许、鼓励、支持”等词语,感受到的则是深圳更加开放的姿态。
39条举措涵盖四个方面,分别为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其中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举措最多,15条措施条条涉及权限下放和放宽限制。
比如,自贸试验区内的外商独资建筑业企业承揽本省(市)的中外联合建设项目时,不受建设项目的中外方投资比例限制;对自贸区内的港澳台资建筑业企业,不再执行工程承包范围的限制性规定;自贸区内医疗机构可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等等。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的市场更加开放,对外资的限制更加宽松,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本的进入。
一个多月前,深圳宣布,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短缺人才将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这一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引来各方好评,39条举措则继续为引进境外高端人才扫清障碍。
比如,允许劳务派遣员工从事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岗位临时性工作;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专利代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按规定范围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才能更好推动深圳发展向国际一流水准迈进。
不仅要“引进来”,也要推动“走出去”。在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39条措施明确:支持自贸区依托适合自身特点的账户体系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鼓励、支持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境外机构和境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满足“走出去”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等。
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其他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区、四个核心城市”。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居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合作发展平台,把制度差异转化为制度优势,成为片区的重要使命。39条举措中,就有许多是为港澳“量身订造”。
如今,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核心引擎作用已初步显现,它发展得越好,将越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期待新出台的创新措施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39条措施的出台,再次证明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与信心。深圳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眼下,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只有坚持全面开放,才能让中国赢得更多国际支持和更多发展机会。(评论员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