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中国梦·践行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追寻初心 知识报国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中国梦·践行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追寻初心 知识报国

分享

“饮水思源,我是党的人,受党恩,就应该听党话、跟党走。”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陈湘生发自内心地说道。

image.png

2017年12月1日,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给陈湘生(左一)颁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

“饮水思源,我是党的人,受党恩,就应该听党话、跟党走。”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陈湘生发自内心地说道。

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陈湘生,1977年上了大学,学的是建井专业。一开始,他的想法简单而朴素,就是“以后建井不能塌方死人”。大学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作,开始专门治理地下工程中地下水的地层冻结法的研究。1986年至1994年,他又获得交流学者机会,先后赴柏林工业大学学习隧道工程技术、德国鲁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地层冻结理论与技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终于,“陈湘生”这个名字,迅速地被学界所熟知。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湘生开始接触到地铁工程。“那时,上海地铁在修建过程中因淤泥软土和地下水源问题,盾构进出洞和隧道联络通道施工常遇突水塌方事故。”当年的情景,陈湘生到现在都还记得一清二楚。“上海地铁找到了我,于是我就带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团队,参与了上海地铁盾构工程中的一些工程难题的攻关。”从此,陈湘生就和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言道,四十不惑,陈湘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才是他的归宿,他也就下定决心,明确了下一个方向就是参与地铁工程建设。

image.png

陈湘生详细讲解地铁施工保护方案。

2001年初,陈湘生加入深圳地铁,那时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水晶岛站(现今的市民中心站)才刚刚开工。由于珠三角地层是中国地下工程最难施工的地层之一。该地层是上软下硬、软硬突变、岩和土互层的含水极为丰富的混合地层。地铁建设初期在这类地层施工经验很少、困难重重。2002年底,当时深圳地铁1号线挖掘到广深铁路桥下开挖隧道区间时,出现不断涌水的情况,工程随时会遭遇塌方的重大风险,还有可能危及广深铁路桥的安全。而且在这个地段的地下水酸性极强,工人下去一会儿,靴子就被酸侵蚀坏了,手脚很容易就脱皮了。当时的开挖施工极为困难,先后用了多种办法堵水,包括采用超细水泥注浆堵水,依然无效,最后只能采用地层冻结法治水堵水。“当时冻结了很长时间后,浅部地层冻结成冰了、深部也冻好了,就是在地下8-12米深处还是处于常温、水流很大。我们经过仔细研判、进一步勘察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发现,这一层位是充满砂石的布吉河古河床。地下水沿着古河床流动,快速流动的水不断带走冷量而无法把水冻结成冰。最后,我们在水流的上游打了几个井用泵抽水排水,减少地下水的流速和流量,3-4天后很快就冻结成冰,把地层冻成整体冻土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湘生还历历在目,“经过我们的努力,最终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问题,确保了广深铁路的运营安全。”

深圳地铁建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接近20个年头。陈湘生见证了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历程。“我遇到了一个历史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最好的干事创业机遇。”正是国家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发展,为他提供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好时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陈湘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果不是我们党一直坚守初心和使命,哪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哪有机会成为一名院士?”经历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陈湘生,热泪盈眶。

image.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

2019年3月20日,陈湘生出任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作为知识分子党员,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我想就是用毕生所学报效国家。”在他看来,推进深圳地铁建设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而在深圳地铁建设日益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平稳轨道后,去大学教书育人,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也是一种方式。他表示,现在回到学校教书育人并会开展科技研发,力争解决未来超大城市建设、特别是安全智能运维中卡脖子重大科学和技术难题。“我将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余生献给这个伟大时代、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陈湘生的话语铿锵有力!

(记者 林毓瑾)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