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引起深圳家长关注的消息是,坪山区人民政府、宝安区教育局分别与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落地办学。
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待这样一种名校扩张——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一重磅文件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关于教育,文件中明确提到,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为深圳进一步打造教育高地提供了有力指引。
而名校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延展办学版图,是扩大教育规模,同时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深圳“繁殖”名校的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着力引进市外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如人大附中、华南师大附中等国内名校纷纷进驻深圳。以光明区为例,在引进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光明勤诚达学校之后,今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光明星河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光明星河幼儿园也签约成立。
另一条,就是深圳的本土名校不断“开枝散叶、开疆拓土”。在此次深中、深外进驻坪山、宝安之前,包括这两所名校在内的深圳“四大名校”就已在深圳的土地上一次次延伸了自己的教育根系。
自从2012年深圳科学高中开办以来,深圳即走出了一条由名校办新校的路径,当年的科学高中(第六高级中学)由深圳中学筹建,时任深中校长的王占宝兼任科高校长,科高依托深圳中学优秀的师资、课程及管理优势,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高中。
近年来,深圳集团化办学步入快车道,在原有深圳实验、育才等教育集团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红岭教育集团、宝安中学(集团)、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等,越来越多的教育集团放大了名校的辐射效应——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有其独有的模式、文化、理念的沉淀,名校办新校并不是对名校资源的稀释,而是名校模式、文化、理念的再次聚集和深度提升。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教育与市场企业不一样,企业生产产品,而学校则是在培养学生,名校的扩容应兼顾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公平;另一方面,优质资源的漫溢,特别是文化的融合、队伍的建设都需要时间,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耐心与空间等待新名校的成长。
深圳是一座改革之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也将使深圳教育的未来更加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