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推进公共住房建设,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条评论立即评论

推进公共住房建设,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根据规划,深圳将用更大的力度推进公共住房建设,位于原特区内的公共住房项目最高售价低于5万/平方米、位于原特区外的公共住房项目售价低至2万-3万/平方米左右,均远低于同类地区商品房售价。

这些天,深圳发布的一项重磅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根据规划,深圳将用更大的力度推进公共住房建设,位于原特区内的公共住房项目最高售价低于5万/平方米、位于原特区外的公共住房项目售价低至2万-3万/平方米左右,均远低于同类地区商品房售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对于“房住不炒”的决策,大家都不陌生,而深圳则不断用行动在展现一座城市对落实“房住不炒”的定力和坚持。

早在去年,深圳就发布了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相关意见,受到各界瞩目。这一意见的一大特点是“系统性”,提出了“八大供给主体、六类保障渠道、三类(四种)住房、三类补贴”的总体解决方案,旗帜鲜明地突出“保障”,将保障性住房的占比提升至60%。同时,新政谋划的是面向2035年,也就是未来近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战略目标,这样的时间跨度前所未有,其政策指向无疑是给与住房相关的各有关方面一个明确、稳定的预期。也因此,有人将这次意见的发布称作深圳的“二次房改”。

而假如我们将视线拉得更长一些,在1988年,深圳也进行过一次房改。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不久,深圳率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开启了全国房改的大幕,形成“双轨三类多价制”的住房供应模式,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贡献了深圳经验。也因此,深圳于1992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可以说,深圳在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而眼下,在“房住不炒”的决策指引下,深圳再次走在了前列,用一以贯之的政策和抓铁有痕的行动,来探索和累积“深圳经验”。这背后,闪现着贮存于城市血脉之中的改革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此次提出大力推进公共住房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提出的,在多重压力之下,深圳对于“房住不炒”的坚持显得更加可贵,也更突显了城市对于中央决策的理解和体认。

深圳能坚定地落实“房住不炒”,除了定力,还有底气。2017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已成为全中国最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之一,也因此,深圳有足够的实力去谈保障、补短板,而这种底气,也与多年来致力于用科技和创新推动城市华丽转身紧密相关。

同时,深圳全力落实“房住不炒”,推进公共住房建设,也与深圳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和提倡敬才爱才等城市战略相辅相成。解决了住房问题,企业才能轻装前行,人才才能安居乐业。

“十三五”期间,深圳共规划建设筹集40万套公共住房。“一套都不能少”,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群众的承诺。市住建部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建设筹集公共住房31万套,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深圳建设筹集的公共住房将达到42万套,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深圳也已对未来至2035年的公共住房建设项目做出周全的用地安排,确保“住有所居”和“住有宜居”。

“力,形之所以奋也”。蹄疾步稳地将住房制度改革推向纵深,深圳在行动。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