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宣传促进日暨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系列活动在深圳市高北创意园启动。活动当天,深圳市残工委印发的《深圳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首度与市民见面。让人瞩目的是,《规划》全文表述以“身心障碍者”替换“残疾人”,概念涵盖范围更大,倡导“大爱”无“障碍”,消除残健观念隔阂,更具人文关怀。
从“残疾人”到“身心障碍者”,变化的是名称,其实也蕴含一座城市善意和文明进阶的价值逻辑。如实直言,提及残疾人群,许多人往往在潜意识中有着“你”与“我”之分,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身心障碍者”称呼则要柔和得多,易消弭基于残疾的歧视,更具有人文关怀意味。而且,相较笼统的“残疾人”,“身心障碍者”具体于障碍一面,有助于社会精准、深入地了解其生活中的痛点和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病了或老人眼花耳背了,都可以称为“身心障碍者”,这实则也契合“无障碍城市惠及全龄人群”的理念。这种称呼倡导,是一种美好的姿态,足以彰显深圳将“无障碍”厚植于市民观念意识中、形成真正无障碍文化的城市意愿。
无障碍城市建设是文明命题,也是一道治理命题。不仅仅是在城市的物理空间建设上,城市公共环境的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均需融入“无障碍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行动不便”的时候,从细微处营造起普遍适用的环境不仅对残障人士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儿童、老人、病人和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它是一项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可以说,建设无障碍城市,不仅是满足广大市民特别是残障人士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与探索。
深圳在全国无障碍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率先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到无障碍环境建设。这次也是深圳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战略”,从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层面,推进无障碍建设进程。有人说得好,“无障碍城市长啥样?在深圳街头,随处感受暖心细节。”这其实也意味无障碍城市建设绝不是残联一家的事,涉及规划、住建、交通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总之一句话,“无障碍”不是城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几项举措,而是一种自上到下的社会共识,一种平等相待、互敬互爱的文明氛围,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城市建设理念。
最是努力动人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既蕴含温暖,更包含深邃的文明力量。设施无障碍、观念无障碍、文化无障碍,这是一座城市的共同坚守,也是深圳文明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