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残障者服务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及相关行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无障碍城市建设深圳宣言》发布,倡导推动城市无障碍制度规则建设、推进城市无障碍器物环境建设和助推城市无障碍文化理念养成。
此前一日,深圳市残工委印发了《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这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无障碍城市为主题的总体规划,意味着深圳自去年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后,在创建无障碍城市进程中再次迈出了重要一步。
英国作家狄更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缩小残障人士与健全人享用公共资源的差距,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早在1959年,欧洲议会就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设的决议》。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城市之一,深圳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先行先试。
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法治方式保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6年,深圳获评“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称号。无障碍建设不是文明城市的装饰品,而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中不能退让的底线——深圳一直在践行这样的理念。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无障碍建设不仅仅事关残障人士。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障碍状态,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大约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的状态。所以,要建设无障碍城市,首先需要走出这样的认知“障碍”。
也因此,《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从无障碍城市建设理念文化、制度规则、空间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将无障碍融入整个城市发展的全流程。不仅要打造城市无障碍物理空间,更要滋养无障碍文化;不仅包含看得见、摸得着的系统化通道、硬件、信息软件和个性化辅具,也包含无形的、指导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规则、理念文化,是一种多元、多层次、立体的建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规划首次提出“身心障碍者”概念,不再叫“残疾人”,体现了对这一类人群的尊重。并且,深圳倡导将每年12月5日定为“无障碍城市宣传促进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公开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普及无障碍文化——这有助于将“无障”更好地嵌入到城市的发展肌理当中。
白岩松曾经这样说过:最好的城市就是轮椅和婴儿车无处不在的城市,它意味着这座城市有安全感,有无障碍的设施,有新鲜的空气和有爱心的人们,也有每一个人对这座城市的信任。“有大爱无障碍”的深圳,将越来越靠近这样的想象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