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实际成效,不仅关乎市民的环境获得感,也关系到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决战,加快打造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典范,深圳责无旁贷。
“深圳原有黑臭水体均已达到‘不黑不臭’治理标准,提前完成2019年‘水污染治理决战年’的主要目标!”12月6日,市水务局副局长、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龚利民在记者采访时介绍,从水质监测排名靠后,到消除全部黑臭水体,深圳是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城市。
三年前,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此外还分布着1467个以上的小微黑臭水体。水污染问题是全市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市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烦心事、忧心事。
过去三年多来,深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市累计投入水污染治理经费1186亿元,是“十二五”的7倍。
今年是深圳市委确定的“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年底前,在我们深圳1997平方公里土地上,任何一片黑臭水体都不允许存在,巴掌大的一块都不行。”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的坚决表态,让我们看到了深圳治水的超强决心。
全市摁下黑臭水体治理“快进键”,集中优势兵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向水污染发起总攻。来自水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全市今年治水投入485亿元,新建污水管网377.6公里,修复污水管网771.6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4583个,污水处理能力大幅增强。根据最近连续6期的水质监测数据,全市原有的159个黑臭水体实现从普遍黑臭到全面消除黑臭的历史性转折,其中有102个水体,已经达到了地表水V类水及以上,占比65%。
全市黑臭水体全部上演“变形记”,深圳水污染治理成效得到中央充分肯定。今年5月,深圳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10月,深圳又成功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不易,但更难的是,强力去污除臭后,如何避免黑臭反弹,持续保持水质,让每片水体一直拥有一个清澈的模样,实现“长制久清”。目前,深圳治水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现稳定达标还需要一个过程,实现雨季旱季水质同时达标还需要更多作为。根据部署,2020年将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年”。在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上拿出“大手笔”的深圳,要在持续保持与提升水质上做足“绣花功”,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水污染治理,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将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水污染治理的第一阶段就是雷厉风行,先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让水体在指标上和感观上达到不黑不臭;第二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削减入河污染物,将河流变成水环境功能达标的水体;第三个阶段则要久久为功,在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使城市河流变成可亲近的河、能游泳的河。
从黑臭淤塞到波光桨影,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大沙河,如今被誉为深圳“塞纳河”,成了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河。坚持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和岸线美化有机结合的治理思路,统筹推进水岸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大沙河的蝶变,是深圳治水目标的一个缩影。根据部署,到2025年,大部分河流水质将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其中部分达到地表水Ⅲ类,为市民提供亲水、乐水的优美水生态环境。届时,深圳也将全面建成“千里碧道”,让市民享受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水污染治理的实际成效,不仅关乎市民的环境获得感,也关系到城市的环境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以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承载超过2.4万亿元的GDP和2000多万的管理人口,且境内无大江大河、水环境容量小,治水任务十分艰巨。但困难大不是不担当的理由。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决战,加快打造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典范,深圳责无旁贷。
清澈一湾河水,清新一座城市,是市民群众美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活、生产、生态相协调的原则,打好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组合拳”,实现治好一条河流、形成一道美丽景观、打造一片宜居城区,深圳正在路上!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