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双琛(中间)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参观。
▲2018年6月14日,阮双琛(右五)出席深圳技术大学与大族激光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19年11月27日,阮双琛在深圳技术大学成立大会上致辞。
从1999年来到深圳,我在深圳已工作生活20年。这期间我帮助深圳大学建立重点实验室、提升研究生教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还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建办副主任,协助筹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成功筹建深圳技术大学。很感激深圳提供的优越条件,让我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未来,我要努力把深圳技术大学办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应用技术大学,为深圳的高速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阮双琛
1963年10月出生于陕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长期从事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器件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还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称号。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口述时间
2019年10月24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技术大学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实习生 潘潇雨
壹
经过大半年的考虑,我被深大的诚意打动,跟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南下深圳,开启人生新的旅途。我充分发挥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为深大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科研基础。
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光机所工作
我从小在农村生活,记得小学和初中时,除了正常上课我们还要参加劳动,有时候刚下课就要去干农活。初中毕业时正好赶上县里开始统一安排初中升高中考试,我很幸运地考入当时全县最好的高中——象山中学。那个时期全国高考刚恢复,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老师的教书热情也很高,经常在周末额外给我们加课。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
恢复高考给了我们这代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大家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能考上大学,追寻梦想。高考时,我以全县最高分顺利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我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有幸成为学校的推荐免试研究生。那个年代研究生招生指标很少,我记得当时整个物理系只有两个推荐指标。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又很幸运地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工作。
当时西安光机所可以说是国内研究超快现象最好的单位之一,那时所里有几位留学归来的老前辈,跟他们一起工作让我迅速获得成长。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制作超快器件上,在化学、物理和生物上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超快功率的增大形成强场物理,超快器件的应用领域也更为广泛。
在西安光机所,我收获了很多个人成就,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还在199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很快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年轻教授。西安光机所为我提供了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我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深大任职
开启人生全新的旅途
1998年,我们国家准备在上海浦东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当时的筹建团队在选人时看中了我,想让我到上海参与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个项目由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相关负责人特地到西安光机所找我沟通,后来我也到北京了解情况,当时初步确定要去上海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深圳大学的相关领导也在全国各地寻找人才。那个时候深大很多学科没有硕士点,他们希望引进一些高端人才壮大科研和教学力量。深大了解到我的相关经历后认为我很符合他们要求,多次邀请我到深圳大学工作,经过大半年的考虑,我被深大的诚意打动,跟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南下深圳,开启人生新的旅途。
1999年9月16日,我从西安来到深圳,在此之前我从未来过深圳。我属于深圳引进的人才,刚来时住在深大校园内的海滨小区。我对深圳的第一印象主要来自深大校园,当时深大的学生很少,校园非常干净、环境优美。当时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到处充满生机活力,特别适合年轻人来这里为未来努力、为梦想打拼。
贰
我们开创深圳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先河,帮助深大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科研体系,为深圳、为深大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开创深圳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先河
刚到深大的时候,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等方面比较薄弱。很多老师的主要精力都在教学上,有能力做科研的人员并不多,加上学校本身科研基础较弱,每年争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有20项左右。
为此,我充分发挥在中科院的科研优势,和学院相关老师一起合作,申请并承担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逐步开展工作。当时深圳还没有重点实验室,我参加专家联谊会时跟有关领导聊起此事,大家开始讨论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可行性,回去后我认真起草了相关建议书,但迟迟没有合适的机会向领导介绍相关情况。
2001年,我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在相关座谈会上我谈了关于深圳建立重点实验室的想法和建议,市领导对这个事比较重视,还委托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来推进这项工作。后来进展很顺利,我们率先建立以激光工程为主的深圳第一个重点实验室。之后,深大又陆续将相关研究中心、研究所转型成重点实验室,深大也有两个研究所升级为重点实验室。我们开创了深圳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先河,为深圳、为深大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在深大科研和
教学方面取得突破
在多方努力下,我们在学院营造出重视科研的氛围,带动很多老师主动加入科研课题组。同时我们也和大族激光等高新技术企业密切开展合作,积极推动超连续谱光源等相关科研成果实现广泛应用。
我从2005年开始担任深大副校长,坚持不断充实学校的科研力量。在我担任副校长期间,深大的科研经费突破了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突破70项。在我看来,我的贡献主要在于为深大建立起合理的科研体系,努力让崇尚科研成为学校的内在氛围,为学校科研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重视科研工作,我也在学校研究生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早年深大以本科教育为主,我在分管研究生之后和相关领导建议,要逐步加强研究生教育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得到大力支持后,我们努力将深大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1个增加到30多个,几乎覆盖深大所有学科。
在此基础上,每年我们都积极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增加研究生指标,在我分管期间,深大的研究生指标由600个增加到2000个。这个有预见性的尝试,为深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不错的局面。
叁
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过程可以称得上是“深圳速度、中国高度”,未来我们更期望能够打造“深圳品质”。
兼具深圳速度和中国高度的高校
记得早在2012年的时候,深圳市领导就考虑筹建一所大学,最初的想法是将深大的师范学院独立出去,成立一所大学。2015年6月,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考察后,决定依托深大筹建一所全新的、独立的大学。当时考虑到深圳存在缺乏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问题,希望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来契合深圳产业发展的需要,于是确定要建一所应用型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工作正式被提上议程。
当时我们计划依托深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室等资源,让深圳技术大学实现快速起步。于是,在深大选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物联网、光源与照明、汽车服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六个应用类专业,作为筹建技术大学的基础。
德国有三分之二的大学都叫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这个称谓就代表了高水平的大学。在筹建之初,广东省也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还将应用技术大学列入“十三五”广东省高校规划。深圳市领导希望我们对标德国创办出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同时将其打造成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排头兵,我接手筹建工作后感觉难度和压力非常大。
这是一所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筹建的高校,从2016年1月启动筹备工作,到2018年11月底教育部下发文件,我们仅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建校相关工作。在各方鼎力支持下,我们的筹建过程可以称得上是“深圳速度、中国高度”,未来我们更期望能够打造“深圳品质”。
培养极具“工匠特色”
的顶尖专门人才
目前深圳技术大学已经顺利运转三年多,我们始终在保持它最初的定位: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
这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为此我们一直在与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保持交流,并请他们的老师来授课。每年我们还会举办一个固定的“国际周”项目,这有利于将德国的应用技术模式固化到我们老师的教学模式中。此外,我们还在德国设立深圳技术大学海外办公室,通过加强与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德国企业的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深圳技术大学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任课老师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还要考核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中,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习了解行业前沿课题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每位学生毕业时还要独立完成该领域的一个项目。我们常说理论要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希望培育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
今年学校首次独立招生就满额投档,成功迈入广东省前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目前我校的本科生有近两千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百人,计划在未来达到两万名学生的规模。我们期望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深圳技术大学能够在广东甚至全国成为一所名校。在深圳新的发展机遇下,深圳技术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肆
在深圳,无数人不断为梦想努力打拼,不断在学习中提升自己,不断在思想碰撞中蜕变,我也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当把培养优秀学生放在第一位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深圳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0年,无论是筹建大学还是管理大学,我认为都应当把培养优秀学生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初衷始终是育人,而办学的重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大人看待,让他们经过大学学习后,能更加成熟地融入社会,从而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有底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科研工作,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此外,我们在科研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能运用到学校教学和日常管理中。
深圳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为学生发展创造了绝佳环境,我们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记得我们那个年代,在校园遇见外国人是件很稀奇的事,更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但现在,我们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例如今年的“国际周”,我们请来50位外国教授为学生授课,此外还会举办高桌晚宴等文化活动和相关培训,逐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为深圳的高速发展
注入更多力量
在深圳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深圳具有包容开放的基因、朝气蓬勃的力量和勤奋务实的品质。无数人在这里不断为梦想努力打拼,不断在学习中提升自己,不断在思想碰撞中得到蜕变,我也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更多人的人生轨迹,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出一份力,为深圳的高速发展注入更多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很多国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告诉我,深圳技术大学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让他们看到“深圳速度”的奇迹,更看到“深圳智造”的光辉未来。为此,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小目标:努力把深圳技术大学办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应用技术大学。
总第74期
出品: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戴北方 王璞 王大平
总监制:柳光敏 邓自强
总顾问:黄玲 南兆旭
总执行:叶晓滨 周智琛 胡文
统筹:吴振兴 成功 梁琼月
杨堃 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