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我们深圳》作者聚谈,分享非虚构深圳

条评论立即评论

​《我们深圳》作者聚谈,分享非虚构深圳

分享

2019年12月14日下午3点,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主办的“我们的非虚构深圳”-《我们深圳》丛书作者聚谈会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尚书吧成功举行。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19年12月16日讯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曹园芳 通讯员 王文博 )2019年12月14日下午3点,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主办的“我们的非虚构深圳”-《我们深圳》丛书作者聚谈会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尚书吧成功举行。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出版社社长胡洪侠,出版社总编辑郭洪义、副总编辑孔令军和《我们深圳》丛书作者吴晓雅、谢湘南、王国华、王俊、孙霄、涂俏、陈瑛等亲临现场,与读者一同分享了他们思想和经历过的非虚构深圳。

关于深圳的传承、变迁与未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提出关键词“连接”,他表示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都是连接体,文字也是一种连接。连接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具有潜力,要看其连接力,它能和什么人和什么事连接。“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种背景下,非虚构文字作为连接体,我们如何用文字如何连接深圳,用深圳连接文字,如何用文字连接更多的读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年来,《我们深圳》丛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文化学者,作家杨争光、张黎明、图书馆人吴晞、历史学者孙霄、纪录片导演和作家涂俏、作家和媒体人王国华、文化推动者陈瑛、客家文化研究者罗敏军、深派文化学者老亨、作家吴晓雅、音乐评论人王俊、电影评论人王樽、前 NBC高级总裁葆拉·麦迪逊、诗人和媒体人谢湘南、媒体人阮飞宇、媒体人钱汉江、媒体人钱飞鸣、媒体人蒋荣耀等,他们从个人视角出发,分别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解读深圳发展的密码。

在现场,《街巷志:行走与书写》的作者王国华表示计划每年写一本关于深圳的书,通过非虚构的文字来了解深圳当下的情绪。深圳拥有杰出的企业家,也有真实存在的民间传说,他想通过文字书写深圳这座城市的传说,要用脚和体温去记录深圳当下。

音乐评论人王俊用非常细腻的文字记录深圳音乐发展故事。他把写作深圳作为使命和责任。他倡导反焦虑,“深圳走过40年,就像人活到40岁,我们应该放下焦虑,真正地沉淀去做一些事情。”

《白石洲:深圳的中心与边缘》的作者吴晓雅认为白石洲是“深圳与世界”:白石洲像八爪鱼,里面有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大家在那里的感受和诉求是不同的。那里有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也构筑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图景。

《我们深圳》丛书的其他作者也分别畅谈了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认识和在深圳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历史学者孙霄认为非虚构写作应该是连接历史和现代;纪录片导演和作家涂俏为大家分享了蛇口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同时向大家介绍即将出版面世的新书《袁庚传奇》;媒体人谢湘南用诗化的语言为深圳做传记,他在文字中探索个体与城市的关系,深圳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万种言说的角度;文化推动者陈瑛为大家介绍了光明农场的人文色彩与其在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据了解, 《我们深圳》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丛书内容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我们深圳》这套丛书可以作为深圳历史变化的“解秘宝典”。这套丛书的特点与价值有四个方面:一、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记录了深圳曾经发生的历史与文化。丛书的作者都是深圳特区建设者和亲历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以其个体经历为线索记录了深圳历史的各个瞬间,这是比虚构写作方式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写作方式。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和人群的经历,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有反映光明变迁的《寻找光明记忆》,反映作家写作生涯的《杨争光:文字岁月》,反映深圳特产沙井蚝历史与现状的《沙井蚝:前世今生》,反映“一街两制”历史的《中英街:特区中的特区》,反映深圳本土一个客家家族漂泊海内外故事的《寻找罗定朝:从哈莱姆、牙买加到中国》《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写深圳建市之初的《她的老街》,反映一个家族在抗战时期英勇抗战故事的《血脉》等等,在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到深圳的移民史、华侨史、抗战史、创业史和改革史等,因此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三、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可读性强。丛书每一本书都配上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辅文记录历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寻找光明记忆》有一节写“麦氏古墓”,配图三幅,读者从中看到了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深圳本土古墓的壮观与风格。四、丛书所记录的深圳历史的方方面面,填补了深圳正史的许多空白。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使历史的面貌更清晰更感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历史记载是通过个体的经历与感悟体现出来的,是接地气的,是有传承性的,是有温度的。

前不久,丛书中的3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大转折:深圳1949》《街巷志:行走与书写》《歌声起处:深圳流行音乐四十年》获评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第六届“深圳十大佳著”。同时, 《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获得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金奖;《大转折:深圳1949》获得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三届“有为杯”报告文学奖优秀奖。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