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市民段先生向媒体反映,近日,他上初三的孩子带回一份手写的《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让他签字。孩子说,班上还有八九个同学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面对段先生的质疑,校方表示,中考成绩如何与老师考核并不挂钩。而涉事教师承认是自己的主意,没有向学校汇报,其本意并不是让学生放弃中考,而是出“奇招”刺激一下学生,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
这样的“奇招”能否自圆其说,姑且不去讨论,但是,劝阻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0年6月,教育部曾发文强调,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劝说学生放弃中考和中途退学,或要求学生转校,或强迫学生报考某类学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强调”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学校为何热衷于劝退“差生”?原因很简单——升学率作祟。为了避免差生“拉后腿”,干脆让学生在报考环节就放弃。毕竟,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升学率恐怕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虽然,客观上说,在中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被劝退的“差生”中考过关的概率非常低,选择中职类学校也许更明智。但是,参加中考是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天然权利,任何人也不得剥夺。禁止“差生”参加中考,不仅扼杀了有些“差生”最后努力一把的希望与成功逆袭的可能,更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这些年来,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真,使学生避免成为教育流水线的机器,使教育更有温度与尊严。而劝退“差生”的举动,等于扯下了这样一块教育遮羞布,让人们看到教育依然陷在功利的窠臼中。
另一方面,“差生”被分流引起反弹,也说明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并不太认同。打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割裂状态,或者说,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为学生提供更多成才的通道,扭转人们关于中职是“差生”云集地的根深蒂固的印象,这种在中考前分流“差生”的教育怪象才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