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整治后全景图。深圳商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昨天,一个好消息从水污染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深圳的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全市310条河流中的159个黑臭水体已经全部去味转清;去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其实,深圳治水的成效市民早有所获,因为越来越多的河岸已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和休闲好去处。深圳治水殊为不易,一是境内河流多且有些还处于跨界河流的末端;二是人口和工业的高速增长导致规划滞后,历史欠账太多。2016年起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战,2019年成为深圳的“水污染治理决战年”,终于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历史欠账。
这个成绩令人欣慰,但也让人不敢懈怠。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治水也是如此。治水的真正成效要靠雨季和时间来检验,治水事业也因城市始终处于运转和发展中而永无止境。
对深圳而言,治水还有更深远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曾嘱托到,要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2019年8月,深圳更肩负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并被赋予五个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最终要跻身于全球标杆城市之列。
而要完成上述使命和定位,生态治理不可或缺也不容有失。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就要告别过去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传统要素为基础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绿色发展由此成为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成为城市文明典范和民生幸福标杆,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在很多全球城市排名中,都有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评估指标,因为它们不仅是构成城市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竞争力。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的深圳,在生态环境质量上也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深圳才能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才能载得动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才有望发展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因此,深圳治水既是在还历史欠账,也是在治疗与发展伴生而来的“大城市病”;既是在为建设先行示范区、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也是在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今天的治水成效只是对今日而言,只有树立“治水永远在路上”的观念与决心,奋进不止,深圳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评论员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