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关于征求恢复“阳台山”地名意见的公告,引发关注。
据报道,经过考证并组织深圳市地名专家论证,羊台山最早的地名记载为“陽臺山”,见于明嘉靖年间黄佐编的《广东通志·东莞县(上)》,“西南五里曰陽臺山,山巅之南稍平,型若几案”,其准确表达了山体的位置和形态等地理属性。
尔后,“陽臺山”地名先后经历了“陽台山”、“阳台山”和“羊台山”的演变。1960年前后开始出现“阳台山”和“羊台山”同时使用的情况,到1987年《深圳地名志》收录“羊台山”地名后,“阳台山”逐步消失。
这使我想起,人民日报曾经刊文称,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建议安徽黄山市恢复为古地名徽州,引发关注与讨论。随后,知名作家池莉也撰文呼吁,希望湖北仙桃市早日恢复为“沔阳”。
改地名一度成了一种热潮,一个已经形成历史基因、文化脉络的地名,为提高所谓知名度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轻易就可以更改。比如湖南大庸改为张家界,徽州改为黄山市,我个人认为是败笔,原有地名里所隐藏的历史文化链条,因此而断裂。以“大庸”为例,这个地名里保存了许多关于古庸国的文化信息,通过这个地名,人们很容易走上那条通往古庸国的历史小道。但是,随着“大庸”被从地图上抹去,随着它从公共视野里消失,古庸国也将日益被时间的荒草所覆盖。
而深圳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恢复古地名是为了向历史表达敬意,使地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更真实——“阳台山”因“型若几案”而得名,“羊台山”则缺少必要的历史归依感,使地名含义失去了传承。
当然,我赞同恢复“阳台山”地名,还有一个原因是其所涉及的经济成本不高——每个传统地名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物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更名需要产生相应成本,那也是为过去的失误所应当付出的一种补偿。(作者: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