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各地的线上课堂——听听梅沙书院非著名主播的“心”事
2020-02-25 20:3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来自世界各地的线上课堂——听听梅沙书院非著名主播的“心”事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2月25日讯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陈彬 潘宝仪)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的在线教学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深圳的国际学校线上课堂是如何开展的呢?这些遍布全球的老师是如何调整“生物钟”的呢?深圳新闻网近日采访了11位梅沙书院的老师,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线上课堂,听听这群来自各个学科的非著名主播的心事!

除了教学地点由一间间教室搬到了网络平台,梅沙书院那些身处海外,与中国时差达2个小时、7个小时,甚至13个小时的老师,强行将自己的生物钟掰成了“北京时间”。他们用特殊的方式为本应多姿多彩的二月增添了一抹亮色。

人类是个共同体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

“我想念那些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共同开怀大笑,还是听不懂时那些迷惑的表情。我超级想念我的学生,一旦能重返校园,我希望在 VMA从早上待到晚上!”现在身处菲律宾的生命科学课长 Nichia老师如是说。

从马尼拉飞香港的航班取消了, Nichia老师与女儿无奈地滞留在了菲律宾的酒店中。就在这个临时的“课室”中, Nichia老师会给大家提前录好了15-30分钟的课程,然后在常规的课堂时间中进行问答互动。对于这一次的疫情, Nichia老师觉得一方面大家被屏幕上的“数据”所吓坏了,做好卫生防护,不要过度恐慌。另一方面她也对中国应对疫情的措施印象深刻,人类是个共同体,在下一次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准备。

Nichia Huxtable 生物教师 &生命科学课长 现身处菲律宾

一起打开“深夜课堂”

仍然身处自己家乡美国的英语老师 Timbray,与学生时差足足有13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深夜课堂”。虽然无法利用实际表演来教授莎翁经典戏剧《麦克白》,但大家讨论的热情始终高涨。“除了上课时间,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可能会因为时差而正在睡觉。但我发现,这种‘延时’也培养了他们互相支持、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有时候当我醒来时,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了!”

Magikoopa 英语教师 现身处纽约

机器人取代不了我们

“我们在疫情爆发时做好排练的准备,当危机解除,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会有一次古典音乐的爆发。”钢琴教师 Leo如是说

还处在寒假的时候, Leo老师就在斯德哥尔摩与大家分享了一首又一首学生在家的练习曲。无论身处何方,音乐总是能带给人心灵的抚慰。围绕着录音、笔记和视频会议, Leo老师的钢琴课采取了一对一的线上教学方式,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连结。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仍然很难取代我们,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进行教学创新。”虽然原计划在深圳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因疫情而推迟了,但也给了大家更多准备排练的时间,我们期待下一次彼此都在现场,体会与琴声共振的一刻。

Leonard Lindweld钢琴教师斯德哥尔摩 (刚刚回到深圳)

“线上课堂让我非常兴奋,但也让我一直熬夜。”

即便是在线上, Nick也希望他的创意写作课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大家尽可能地共同创作与分享。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 Nick老师灵活地调整了他的课程,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不同的时段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更为投入地表达。除了课堂知识,他也与学生交流“隔离日志”。宅家的日子长了,有时烦闷有时过载的生活,让大家都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想念阳光,也想念一顿饱满的好觉。

Nicolas McNamara 英语教师 现身处深圳

没什么比“动起来”更可贵

“想带上我的吉他在课室中大喊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Isa老师如是说。

拥有热情的笑容,教授西班牙语的 Isa老师平时更喜欢一个“动起来”的课堂。如今,不仅需要抵抗凌晨三点的睡意,还要尽可能地在线上调动起大家的情绪。

不确定的疫情令人无助,但她对中国仍然充满信心。对于 Isa老师而言,线上课程并不陌生,学生时代已经经历过线上课程的她如今转变身份,除了能更为高效地利用一系列线上工具外,也在寻找更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课堂的参与。

Isa Mart í nez Panadero 西班牙语教师 现身处西班牙

治好大家的拖延症

“现在最想给学生们考试,检查他们的学业进度,希望能面对面的与家长沟通。”

虽然身在湖北,“暴风中心”之下的 Jenny老师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同时严格地要求自己和科组老师按照课表上课。线上课程需要求大家花更多时间准备,不仅需要督促学生们预习,课堂上也要提供更多发言机会以确保大家都在认真听课。

Jenny老师笑言,线上课程大家交作业反而变积极了,因为都一目了然大家也不敢拖欠。对于剑桥课程而言,每个阶段的单元测试都是必要的,以了解大家的吸收进度。这也不难理解,她为何总是念叨着要给大家“考试”这件事了。

伍仙洁 剑桥课程主任&经济学教师 现身处湖北宜昌

艺术源于生活

“在限制重重的条件下,往往能给艺术创作以激发,毕竟艺术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做选择,当你的选择少之又少的时候,你只能在深度上进行无限挖掘。”视觉艺术科组长石忞旻如是说。

视觉艺术科组大部分小组或者一对一教学,大课则以分享为主。隔离之下的艺术创作,也让大家充分发挥了“废物利用”的精神,家里坏了的电器拆掉,把小时候的衣服被子拆掉重新利用,原计划用五金零件制作的作品改成了 A4纸张。忞旻老师觉得这次疫情反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除了艺术门类,忞旻老师还推荐了许多线上的资源给大家,从 TED演讲,到 NASA的宇宙探秘,还有各种数不尽的人文纪录片。“在这个隔离期,希望不管学生还是自己,都要像一块干海绵一样,从各个角度吸取养分。”

石忞旻 视觉艺术科组长/视觉艺术总监 现身处深圳

聊一聊口罩那些事

“鉴于口罩的需求太大,我想让学生利用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口罩工厂应该如何布局。”

最开始着眼于一个个疫情数字时,教授地理课程的殷雁老师倍感无力,后来她慢慢意识到做好教师这个岗位,确保社会运转也是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疫情之下,口罩是大家挥之不去的话题,结合地理课程知识,如何理解口罩的生产与运作,是她布置给大家的作业。在学习的过程,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

殷雁地理教师现身处深圳

语言是有温度的

“这学期开始我和学生们一直都是‘网友关系’,很想真实地拥抱一下他们。”如是说语文教师李思萦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填写健康表格,然后在 app上抢青菜、直播、做饭,然后继续下一轮的备课和批改作业…“虽然宅家,同样很忙”是思萦与其他老师真实的生活写照。她笑称线上课程更需要老师需要很强大的自嗨功力,来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谈及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古诗词时,作为一名语言学老师,她认为语言能够作为一种载体,能够帮助人们在如此紧张的疫情环境下传递一份温情,是一件幸事。除此之外,她指导的檐下履诗社的同学也在积极地表达与创作,就像社长文爱然写道:

“我疯狂收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用它们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

李思萦 语文教师 现身处深圳

走啊,去排练

50人的合唱课应该怎么上?准备阶段的贾老师设想得十分嗨,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会难免发生了“翻车现场”,各种延时的回声最终形成了电音版合唱。提前给学生分发新谱子,安排好一对一的任务,将他们录制的声部音频进行歌曲情绪分析……虽然合唱团如今无法站在一起共同开嗓,但来自不同地方的发声更令人期待与珍惜。

贾如愚 表演艺术科组长&音乐教师 现身处深圳

与爸妈来一次“双人格斗”

终于到了体育课。美杰老师除了在家也“大显身手”外,每天录制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的系列养生功法等 Vlog视频。说起“双人格斗”的练习,还是学生主动提出想学习的课程,原因竟然是家中的父母也想一起练习!

许美杰 体育教师 现身处深圳

不仅仅是线上课堂与内心戏,不仅仅是这11位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科组的老师,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心系学生,每天睁开眼就叮嘱大家填表的导师,一对一负责任的升学指导老师,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行政教辅,仍在校园内保证清洁与安全的校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梅沙社区与课堂如常运转着。

无论是旧家电改造的艺术作品,还是分析疫情下的供需问题,无论是合成器里的“大合唱”,还是与爸妈进行的“双人格斗”;梅沙学院的线上课堂不仅有笑料与尴尬,也给课堂带来新的体验与挑战。

知识可以贯穿课堂内外,教育的发生总是无处不在。形式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学会汲取与观察,学会理解与思考。教育本来就是开放且自由的,假如还有线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那试试用“心”来改变。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