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五一小长假如期来临。有预计称,五一出游人次将超过9000万,成为今年首个真正的旅游小高峰。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在清明小长假中,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旅游收入82.6亿元。
振兴消费需要旅游业发力,此前人们的出游热情一直被疫情压抑,现在需求爆发既在意料之中也弥足珍贵。但让人纠结的是,可能出现的拥挤人流也给防范疫情反弹带来压力。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因游客爆满导致体验不佳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疫情防控需求和大众旅游观念的转变,为推动行业转换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国内旅游网站马蜂窝发布《五一小长假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深圳的杨梅坑片区“艳压”黄山,位列十大热门景区第9位。这正是旅游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公众不再满足于去著名景点“到此一游”,而是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与感受,周边游越来越有市场。
这一趋势已在几年前显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旅游业的景点景区与非景点景区的旅游收入比接近2比8。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是旅游业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口基数大,旅游需求也大,发展模式不能总是局限在景点景区,全域旅游不仅能有效分散人流,还可满足和创造更多需求,提升其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全域旅游说白了,就是要提供人们处处可游、时时可游的条件;为此,管理者应创造更多的旅游消费环境并提升旅游便利度。
最大的改变是不应忽视聚居了大量人口的城市本身。前不久,福田区计划在选定条件成熟、可集中设置户外消费的区域,鼓励轻食餐饮类商家开展户外营销,让市民一边吹着自然风,一边享用美食。这个转变值得称赞。过去,为了市容整洁,城市管理多不鼓励户外经营。其实,很多国际旅游城市的街头经济非常活跃,营造出的闲适氛围让城市本身也成为大景区,有序的户外经营有利于展示城市活力、人文风景和打造城市形象。
实现生活环境与优美风景的“无缝衔接”也很重要。在很多欧洲城市,森林、湖泊与城市有机融合,有的则采取便捷的公共交通来消除距离障碍,人们不需要太过奔波就能享受美景,出游的意愿自然大幅提高。
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事关旅游部门,还要有发展理念、城市规划的全面配合。深圳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全国居于前列,这些都让深圳在发展全域旅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对标的全球标杆城市也多为著名旅游城市,期待深圳也能在发展全域旅游上率先垂范,把深圳打造为旅游友好型城市,让深圳有更多像杨梅坑一样值得出游的地方。
评论员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