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两名技术员,现在是200万大军。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规模增长了100万倍。惊人的数字,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更是先行示范的强大基石。
跨越时空的对比,映射出我们这座城市的奋斗之路。两个技术员的开篇,正是深圳城市起点的真实反映。一名拖拉机维修员,一名兽医,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时就是一个边陲农业县。200万科技大军的现在时,亮出深圳作为全球创新之都的底气。按照常住人口数据推算,每7个深圳人就有一个从事科技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说,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200万科技大军的家底,便是深圳的信心所在。
百万倍的增长,展现深圳作为科创中心的实力。
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曲线,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一致。被总书记赞许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2.6万亿元的年产值,更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出色实践。而深圳创新密码的“6个90%”,显示出深圳强大的科技转化能力,也让科技工作者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展拳脚。
百万倍的增长,展现深圳打造科学中心的潜力。
科技大军的第一个百万,深圳用了30年;第二个百万,深圳用了10年。究其根源,在于深圳建立起完善的创新链,既在成果转化环节做强了市场优势,也在基础研究的先天不足上补短发力。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赋予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任。这是第四个国家科学中心,表明国家层面对深圳过往成绩的认可,也表明对深圳未来潜力的寄望。在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版图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相继崛起,目标定位直指世界级。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企业家之城,也将是科学家之城。
百万倍的增长,展现深圳建设科普样板的努力。
200万科技大军,只是目前的数字,未来还将持续增长,而生力军来自科普。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深圳而言,无论是科创中心,还是科学中心,做强做大科普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今年1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明确提出打造科普专业人才队伍,不仅设立城市科普传播首席科学家,还将依托越来越壮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培育职业科普人。深圳的科技工作者大军,兵种越来越丰富,阵容越来越强大。
(本报评论员 钱飞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