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晶报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我们40”,寻找并挑选四十位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人,倾听并分享他们对一路走来,追逐梦想荣光之路的讲述。 “‘我们40’全球寻你”活动自上周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寻人”海报发布不到三天,就有近百条报名信息通过晶报各种官方平台涌现。在他们当中,有人降生于斯,土生土长,也有人来自五湖四海,扎根深圳。 他们的工作遍布各行各业,他们在这座城市谱写的故事迥然有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我们40”。他们是与深圳共同成长的一代“深圳人”,这个时代印记令他们引以为傲。 近日,晶报记者开始陆续与报名者联系采访,提前了解他们在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和成长的漫长经历。从他们或平凡、或辉煌的人生故事中,你也许会发现或想起更多与深圳经济特区有关的记忆。 来特区打拼,收获“面包与爱情” 冯亚妹是第一位报名参与“我们40”的网友。“一开始同事向我推荐的时候,我还犹豫了一下,因为这就暴露自己的年龄了。”冯亚妹笑笑说,转眼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真的是“老了”。 冯亚妹来自广东茂名。1999年,19岁的冯亚妹怀揣打工赚钱的小小心愿,随亲戚坐上开往深圳的长途汽车,抵达宝安。从此,冯亚妹多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 “当时女生在深圳很好找工作,很多工厂都在招聘女工。”冯亚妹还记得,那时的宝安区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工厂比较破旧,但仍然有许多像她一样来深务工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在工厂,冯亚妹从事的工作与表面贴装技术有关,也就是利用机器把电子元器件填到电路板上。冯亚妹坦言,初到深圳打工,日子过得挺艰苦。在工厂经常加班加点,每月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钱。而令她庆幸的是,公司给工人包吃包住,所以每月工资也够用。 “以前工资发的都是现金,每个月都要把钱拿到邮政局去,汇款回家。”作为家里的老大,要照顾弟弟妹妹读书的冯亚妹每个月都会拿出八成的工资寄回老家,留下两成作为自己在深圳的生活费。在冯亚妹看来,有时候快乐并不单纯是以多少工资来衡量,只要开心就好。 2000年,冯亚妹和工友在照相馆合影。 令冯亚妹更加意外的是,在这座陌生城市里,她不仅得到了“面包”,还收获了爱情。2006年,冯亚妹与同样来深打拼的同事结婚。两年后,冯亚妹离开工厂流水线,进入冠德石油公司成为一名统计员。同一年,夫妻俩在宝安区购置一套房子,在深圳安家立业。今天,四口之家在深圳过着简单而温馨的生活。 “20多年了,对深圳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即使回到老家或去其他城市旅游,始终觉得还是在深圳最习惯、最舒服。”冯亚妹感慨说,来深21年,她见证了特区的快速发展,这座城市有她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逛免税商场” “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来到深圳,那时候觉得深圳就是一个‘小香港’。”报名参与“我们40”活动的网友邓晓仪笑称。 1985年,邓晓仪跟随父母来到深圳定居。在她眼中,当时的深圳什么都有,城市十分繁华。“小时侯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国贸的免税商店买东西,里面有很多进口的零食和日常用品。”邓晓仪说,每每谈到童年,最幸福的回忆就是逛家附近的免税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感受到了身为深圳人的幸福。 自从来到深圳,邓晓仪就一直住在罗湖。用邓晓仪的话说,她是看着深圳的地标建筑成长起来的。 “深圳有许多地标性建筑,总感觉没多久就建设好了,这就是深圳速度。”谈起对深圳的印象,邓晓仪回忆说,上大学时候,每到假期乘坐大巴回家,她总会透过车窗观察沿途风景,眼中这座熟悉的城市,每一次相见都是新的模样。“深圳发展速度太快了,每天都有新变化。”邓晓仪不禁感叹。 邓晓仪学生时期的借书证。 正是有着这一份对于家园的热爱,当邓晓仪看见“我们40”主题海报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表。“跟着深圳一起成长,与深圳一同发展,对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邓晓仪说,不知不觉已与特区结伴成长40年。如今已是一名教师的她,在深圳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打心底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在邓晓仪看来,“40年里,深圳充满着变化与机遇,对于这座城市而言,今年是拥有重大意义的一年。”邓晓仪感慨道,深圳经济特区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也将是深圳不变的特质。 “我们只是特区拥有的故事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在微信群组中得知晶报举办“我们40”活动,刘莹莹马上报了名。“刚好跟特区是‘同龄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刘莹莹说。 刘莹莹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2001年,21岁的她和许多追梦的年轻人一样,背起行囊,怀揣梦想,离开湖北老家,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从那时起,刘莹莹便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之后更在深圳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现在跟当初我来深圳的时候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在深圳这些年,刘莹莹亲眼见证了深圳的蓬勃发展,更是亲身感受到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刘莹莹说,过去,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老一辈医护人员,都是在荔枝树下搭建的草棚里给患者看病、治疗。现在,这家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各种医疗软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先进和人性化,“我们正通过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缩小与国内顶尖医院的差距,展现出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医疗水平。” 刘莹莹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 刘莹莹感慨说,深圳经济特区波澜壮阔的40年,也是春华秋实的40年。在这40年里,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但是,特区建设发展的初心没有变。 在刘莹莹眼中,深圳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她表示,40年来,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敢为天下先”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自觉追求。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拥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寻人启事仍在继续—— 你,生于1980, 深圳生活十年以上? 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 就拥有了一个引以为傲的时代印记 ——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 我们全球寻找40人 ——希望分享自己“深圳故事”的你 “我们40”,找的就是——你! 如果你是,请联系我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直接进入报名系统登记。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一则“寻人启事”轰动深圳,不仅走进深圳地铁,登陆媒体头条,还“刷屏”朋友圈,人人相传。刘莹莹说,过去,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老一辈医护人员,都是在荔枝树下搭建的草棚里给患者看病、治疗。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孙逊]